万家生佛

王德光

王德光(1882—1950),广东南海人,毕业于广州培英中学,继入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就读,擅长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亦精。1916年毕业后在广东公医院任医师,继升任院监及代理院长。最初他在潮音街开设医务所,后来在光孝路创办王德光医院。由于他医术精湛,救人无数,在坊间有“万家生佛”之誉。

光塔街有三位名医,把甘露洒遍广州

王德光医院旧址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王德光组织和率领广州的医事团体,奔赴上海,冒着枪林弹雨,参加前线救伤工作。1935年,王德光出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公会会长。1938年日本侵略军逼近广州,王德光结束医院,全家避居澳门。广州沦陷后,日军占据了王德光医院。

1939年,王德光在澳门应总督的邀请和澳门各社团推举,担任镜湖慈善会值理会副主席。镜湖医院是澳门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乃澳门华人主办的非牟利慈善性质医院。王德光对完善镜湖医院的设施,贡献良多。最为人称颂之举,是经他向澳督努力争取后,镜湖医院获准设立华人医师主持的手术室。

王德光德艺双馨,有口皆碑,来找他看病的人,一定要对方先吃药再付费,如果有困难的就不收钱。他为人十分低调,从不肯在公众场合发言。他的同事戏言:他只肯做出钱、看病、开刀三件事,可以免费给你开刀,但“开刀不开口”,就算雷公劈也不开口。因此有“杏林怪杰”之称。唯有一次破例,是培英中学在澳门举行校庆,时值抗战艰难时期,培英亦在流亡途中,同事对王德光说:困难时期你不上台讲话,没人敢讲话了。王德光遂登台演讲,滔滔不绝,痛陈大义,令全校师生非常感动。

王德光对母校培英中学十分关心,担任校董二十余年。1942年至1943年,培英迁校澳门及后来迁往韶关,颠沛流离,经济十分困难,王德光尽最大努力,协助学校渡过难关。抗战胜利后,王德光把战前贷给培英用于创办西关分校和白鹤洞宿舍等款项利息港币1.7万余元,悉数捐给学校。学校建起南楼,命名为“德光楼”,并立碑纪念。今芳村培英中学尚存此楼。

王德光回到广州定居,历任广州市医师公会监事、防痨(肺病)会委员以及方便医院、明心盲人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的董事等职,以医学造福人群。1950年5月2日,因胃病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去世。

痌瘝在抱

黄继祖

黄继祖(1909—1980),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世医之家。先祖黄怀真,清末在南海盐步行医,当地颇有医名。祖父黄瑞生举家迁居顺德,继续悬壶行医,擅长于儿科、温病。衣钵传至父亲黄怀孙,也是一位仁心济世的医生,对明代名医张景岳之说深有研究,用药重于温补。黄继祖从小跟随祖父习医,继承了祖辈“痌瘝在抱,治病救人”的仁心仁术。

1920年代,黄继祖来到广州,在仁济路广泰行(药材南北行)当买卖手,积累了鉴别中药材质量的丰富经验。20世纪50年代,药材行业公私合营,药材公司聘请黄继祖担任鉴别药材的顾问,还在惠福西路的福安药材店设点行医。由于能够把历代家传经验兼收并蓄,穷研方脉,精意诊切,黄继祖在广州中医药界颇负盛名。1958年起,他先后在海珠中路的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今越秀区中医医院南院)和越秀区儿童医院任医师,1959年被选送到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学习。

光塔街有三位名医,把甘露洒遍广州

光塔街有三位名医,把甘露洒遍广州

黄继祖对温病学说极深研几,又能博采众家,故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温病统归风温,治疗突出清法,两者皆应认真钻研,他曾说:“温病与伤寒同出一源,温病乃发伤寒之未尽,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在儿科临床上,重视小儿生理特点与病理变化,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稚阳之气,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疾病变化快,易好易坏,稍不解放初,便会出现误诊,所以在“四诊”中要更注意结合形态和气色,辨别疾病虚实,用药才有奇效。

黄继祖在中医药领域,学验俱丰,德术双馨,1960年、1962年被选为越秀区第四、五届人大代表。1979年获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授予“广州市名老中医”称号。黄继祖晚年与徒弟合编《中药辨用心得》,可惜未及脱稿而去世。黄继祖生平博考历代医书,穷源究委,临终前一天还在研读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一书,古稀之年,年衰岁暮,犹力学不倦,足以垂范后学。

送子观音

谢爱琼

光塔街有三位名医,把甘露洒遍广州

谢爱琼

谢爱琼,女,生卒年不详,清末民初妇产科专家,曾在博济医院女病人部担任助理医生。当时民间接生,大都是由接生婆(执仔婆)上门接生,工具无非是一把剪刀加一盆开水,既不科学,亦不卫生,所以妇婴死亡率甚高。谢爱琼因感慨这种旧式接生的愚昧落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辞去博济医席,独资在十六甫大街70号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设病床17 张。医院引入先进的妇产科技术和设备,是广东最早的妇女儿童医院,专司妇女助产接生。并增设产科讲习所(后改为产科医学校),培养掌握新法接生的人才。谢爱琼被誉为“我国现代接生技术革新者、开拓者”。

1912年,谢爱琼扩大妇孺医院,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建楼高三层的新院,内附设产院。谢爱琼曾在博济医院任职,与曾任博济医院代院长的美籍医生达保罗有师生之谊和上下级关系,关系很好。1928年,达保罗开设医务所,亦选择附设于谢爱琼在惠福路的妇孺医院。1930年,产科医校改为助产学校。1932年,将新院改为正院,原旧院改为分院,共有医师4人,病床近90张,每月平均接生250多人。

光塔街有三位名医,把甘露洒遍广州

谢爱琼妇孺医院旧址

谢爱琼创办妇孺医院,对贫苦民众特别照顾,接生膳药诸费全免。平时捐资支持公益慈善事业,从不后人,数目不菲。因此在坊间的口碑甚佳,深得时人敬仰。1932年,上海爆发淞沪抗战,谢爱琼捐资组织救护队,奔赴苏州等地,为后方医院提供支援服务。

1956年10月,广州市卫生局把伯多禄医院合并到妇孺医院,成立广州市产院。1963年,住院部和办公楼迁至丰宁路(今人民中路)204号的原来周活民医院,改名为广州市妇幼保健院。1968年,妇幼保健院与儿童医院合并为广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现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