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宗猷(1919—2009),满族人,原姓完颜,父亲隶满洲镶红旗。大清康、乾年间,八旗驻防广州,完颜氏后人多改姓王或者汪,至于为什么会改为王或汪,不知有没有人能解答呢?我知道在本公众号中,也有广州八旗的研究专家。

民国以后,旗人的社会地位大降,生活多陷于贫困,汪宗猷的父亲曾以卖鱼、卖菜、卖鸡蛋,养家糊口。汪宗猷七岁在惠福西路一间只有10名学童的“卜卜斋”(私塾)启蒙。国民革命在广州正风起云涌,但卜卜斋读的仍然是从《三字经》《幼学诗》《千字文》一类红皮课本开始,一直读到《论语》。汪宗猷10岁考入了广州市立第三小学(在五仙观内)一年级就读。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记汪宗猷先生

汪宗猷

广州市满族小学创办人、校长,曾任广州市满族联谊会会长、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五届政协常委。

1935年,汪宗猷小学毕业。但因为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和杂费,不能升读中学。为了生活,他做过学徒、后生、小职员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汪宗猷加入了设在五仙观的广东青年群众文化研究社救亡团体,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演出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小玲子》《三个渔民》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的满族子弟生活艰辛,近五成儿童失学,时满族镶红旗知识分子和热心教育人士,发起创办学校,征得该旗代表和管祠人汪玉泉同意,将位于光塔路89号的宗祠作为校舍。舒淡庵、舒宗鎏、佟子实、杨庚山等人给予支持,陈乃福解囊相助,组成校董会,推选汪玉麟为董事长,推定汪宗猷、李剑晖(汪宗猷的妻子)负责筹组办校事宜。1946年创办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汪宗猷任校长,李剑晖任教导主任。“国光”二字寓抗战胜利,国土重光之意。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记汪宗猷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记汪宗猷先生

学校初办时,只有专职教职员8人,学生109人。开设了6个年级,每级一个教学班。由于经费短缺,从1947年开始,得到满族“妙吉祥室”每年送来15名学额的费用,以发展满族学生。1948年,学校学生增至228人,其中满族学生占30%。在汪宗猷的领导下,学校本着“严格培养学生稳固基础教育,确信教育是神圣之事业”的宗旨,组织起“家长委员会”“学生自治会”,制定了“教职员服务细则”“管理学生办法”等规章制度。还于1948年暑期筹款建校,在学校前座增建二楼。

1954年,经校董会和汪宗猷商议后,决定主动将国光小学的全部校产献给国家。自1956年起,学校改名为“广州市满族小学”,为广东省唯一的满族学校。汪宗猷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86年从校长职位退下,改任名誉校长,但仍坚持任教到1996年。他亲自发动、组织成立了广州市满族教育基金会,建立奖学奖教制度。现满族小学有三间校区,分别在光塔路、大德路与大德路象牙街。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记汪宗猷先生

1983年,汪宗猷获广东省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1984年9月,广州市满族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广州市满族联谊会章程,成立了广州市满族联谊会,汪宗猷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1988年,汪宗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并曾任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越秀区政协副秘书长。

2009年4月23日凌晨,汪宗猷先生溘然逝世,享年90岁。生平著述甚丰,编著有《越秀区满族史》《广州满族简史》《广东满族志》《南粤满族文集》《民族与教育——满族汪宗猷回忆录》《广州满族诗词集》《广东满族》(画册)等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