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有一支虎头牌电筒,是我十分着迷的“玩具”,尽管电池很贵,但小孩子哪知米贵,经常趁父母不注意,偷着拿电筒来玩。我最喜欢在电筒前蒙一块红布,在野地里晃来晃去,现在想想,也不知有什么意思;或者夜里拿个电筒从下巴往脸上照,扮鬼吓人;又或者拿去照田鸡,据说田鸡被照就不会动了,试一下是不是真的;甚至躲在被窝里亮个电筒,照照四周的被子,也觉得十分好玩。

       我曾有一支五六节电池的超长电筒,黄铜做的,装上电池后很重,但我到农村分校时,却不嫌重背,就为了向同学炫耀一下,它的光柱可以直射天空,像探照灯一样。但这支电筒非常耗电,亮一会就发烫,甚至把电筒的电珠也烧熔了。它是什么牌子,我已忘了,会不会是虎头牌呢?记不起了。

被手电筒照亮的童年

       虎头牌是自从1920年广州出现全国第一家生产手电筒的工厂以后,电筒工业就像一株幼芽,开始破土而出。1921年,周开邦、周和邦兄弟以200元(白银)为资本,在大德路创办长安金属制品厂,仿照外国产品的样式,生产手电筒。1923年,商人文楚在纸行路开办广东电器制造厂,主营手电筒,兼营电风扇、灭火枪等。早期的电筒都是以铜为材料,用车床与锉刀加工,电筒头可旋转聚光,筒身轧有条纹,光束射程仅100米。

       1930年代,在洋货的冲击下,许多小型电筒厂都难以为继,纷纷倒闭。广东电器制造厂老板文楚也负债累累,1935年,不得不把工厂顶给了债权人——祺兴银号老板伍学祺。伍氏接手后,拉亲戚冯杰芳入股,筹得款项6000白银,把工厂迁到纸行路同工新巷,易名为广东义记五金制品厂,生产虎头牌电筒。1938年广州沦陷,伍学祺把部分机器设备迁至香港。广州电筒业一片凋零。

被手电筒照亮的童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广东义记五金制品厂重返广州,经理冯杰芳和伍学祺之子伍仕良,合力重整旗鼓,得到中亚电池肥皂厂温栋臣、温香池兄弟及韩达泉入伙,筹得股金1200万法币,工厂易名为广东和记五金制品厂。1948年,和记以9.5万港币置下海珠中路牛头巷16号为厂房,增加工人,添置设备,曾经奄奄一息的虎头牌电筒,得以枯木逢春。

       由于国内政治环境动荡,1949年,冯杰芳把和记部分设备转移到香港,另建广东五金制品厂。1950年代初,广州有20多家生电筒的厂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广东和记五金制品厂和东洲电筒厂。在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广东和记五金制品厂与长安金属制品厂等11家电镀厂、4家烧焊厂合并组成广东电筒厂。1965年,电筒业划归广州市第二轻工业局管理,成立广州市电筒总厂。1969年4月,易名为广州电筒厂。1974年1月复名广州市电筒总厂。1980年2月改称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

被手电筒照亮的童年

       经过多年发展,电筒工业公司已在广州的石井镇、花山镇、汕头、澄海等地创建多个生产基地。虎头牌手电筒发展出塑料电筒、充电电筒、打火机型袖珍电筒、煤气引火电筒、三用充电式电筒、放大镜电筒、多用手提光管灯、活折多用防水电筒,801固定光型和821前校光型电筒、猎用电筒、旅游电筒、LED电筒和ABS高级塑料电筒等30多个规格品种,用材从单一的铜质,发展出塑料、锌片、白铁片、铝合金等不同材质。光束射程从8米到450米不等。

       1996年,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出资组建广州虎辉集团有限公司,专门生产虎头牌手电筒。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全国电筒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产销量最多、产品质量最好,授予虎头牌手电筒“中华之最”称号。其产品四次蝉联全国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1981年、1985年以及1990年,分别荣膺和被继续授予国家金质奖称号,并获国家著名商标证书和出口优质产品荣誉证书,在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展览会和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上,分别获出口优质产品金牌和金奖。

被手电筒照亮的童年

 

       2009年,经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工商局批准,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更名为广州虎辉照明科技公司,业务扩展到移动照明、LED照明和表面处理等板块。同年,被认定为广东省2009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虎头牌(电筒)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8月,公司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

       现在我家里仍然常备电筒,以防停电、火灾什么的,但却不是虎头牌的了,我常常在想,是不是该去买一支虎头牌的电筒怀怀旧呢?毕竟它带给我那么多童年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