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蒋光鼐:西关、东山两头住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生于广东省东莞县虎门南栅乡桐园坊。祖父蒋理祥是清翰林院编修,父亲蒋子敏在北京为景山官学教习。蒋光鼐自幼跟随在私塾教书的大哥读书识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母亲因病去世,遗嘱蒋光鼐“弃文从武”,对蒋光鼐一生影响极大。光绪三十年(1904),他以优异成绩为东莞师范学堂录取,成为供给食宿的师范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蒋光鼐投考黄埔广州陆军小学,被顺利录取。经同学陈铭枢介绍,蒋光鼐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左图 蒋光鼎 右图 蔡廷锴(图片来自网络)
清宣统元年(1909),蒋光鼐自陆军小学毕业,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蒋光鼐即参加南京第四陆军中学的同盟会会员起事,奔赴武昌参加革命军,与清军展开血战。民国成立后,蒋光鼐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讨袁、护国、护法诸役。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组建总统府警卫团,蒋光鼐调任警卫团少校副官。1922年6月,升任警卫第二团中校团附。
孙中山逝世后,蒋光鼐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副师长兼团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兼师长、第二十二师师长、十九路军总指挥,东征、北伐、粤桂战争、中原大战诸役,无不躬亲参与。
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蒋光鼐上将、蔡廷锴上将统率十九路军,驻扎在宁沪线上。蒋、蔡向部下发出“我军以守卫国土,克尽军人天职之目的,应严密戒备。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的强硬命令。1月28日夜11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由北四川路开出,向天通庵路、同济路推进。
蒋光鼐正在宝隆医院养病,立即出院,指挥十九路军全力抵抗,誓言“竭十九(路)军之全力,保存淞沪,非至一枪一卒,尽行牺牲,不肯退让。”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枪声和爆炸声终于震撼着大上海。孙科、陈友仁和李宗仁在上海联名发表通电,强烈呼吁:“应请中央即令近畿各军,抽调劲旅,来沪应援。并极力设法接济十九路军军实饷糈。”
1932年10月,因淞沪抗战有功,蒋光鼐获授青天白日奖章。1933年,蒋光鼐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反蒋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
蒋光鼐在广州龙津西路逢源北街原有一所宅邸,是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送给他的。1947年,一些莞籍人士倡议在广州办一所东莞旅省中学,解决莞籍子弟的入学问题。蒋光鼐被推为莞旅中学的董事长,他不仅捐款办校,还把这座宅邸捐了出来做校舍,自己则举家搬到梅花村37号居住。
蒋光鼐在梅花村的公馆,位于林直勉公馆与林云陔公馆之间,由林克明设计。主楼为两层楼房,加上附楼合约200平方米。蒋光鼐与家人住在主楼,勤杂人员住在附楼。蒋光鼐在龙津西路住时,家人很多,他有12个子女,三个哥哥也一起生活,连勤杂人员共有三四十口人,梅花村的宅邸不敷居住,只好让子女入读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和岭南大学附中,在学校住宿,并让几位哥哥回东莞生活,以减轻住房的压力,但仍然十分拥挤,连走廊都摆了床。
1949年,蒋光鼐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蒋光鼐到北京工作后,全家迁居北京,梅花村的公馆交给了政府,由华南分局安排干部入住。可惜如今蒋光鼐在梅花村的故居已不存在了。
欢迎赞赏
欢迎关注
长按二维码 识别
关注我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