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广东科学中心在去年,刚刚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最大的科学馆/科学中心”?

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科学馆,却常年人气一般。

2008年刚刚落成时,科学中心的气势就像它的造型一像一艘雄心勃勃地从珠江里浮上来的战舰,但紧接着,它就搁浅在了小谷围岛的角落,直至今天

大多数时候,它只是出没在广州本地人“好远啊”的轻飘飘感叹中,以及外地游客打卡清单的末尾。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科技航母”

2004年3月28日,时任广东省长黄华华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开工仪式上,亲自按下开工电钮。

在开工仪式的讲话里,黄华华给脚下这座远还未成型的建筑,画下了这样的图景:力争把广东科学中心建设成我省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建设的“窗口”,成为广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成为我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成为我省老少皆宜的科普好去处。

而当时也在场的,广东省科技厅的时任厅长谢明权,更是把帽子又往上戴高了一顶:“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广东科学中心。”

也正是因此,科学中心在设计方案上,采用的是“科技航母”的大气造型,设计方中南建筑设计院对于这个造型的解读是:象征广东科技的发展、探索、追求,一往无前。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科学中心并非是画一张孤零零的大饼,当时在它坐落的小谷围岛上,早已有一项更庞大的工程在一往无前。

2003年,小谷围这座上千年来只有农民耕作,与外界联系全靠渡轮的江心小岛,率先被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划破寂静。

当年1月21日,上任仅两个月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就来到小谷围视察广州大学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并提出“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和“2004年9月开学招生”的要求。紧接着,负责具体建设的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迅速成立。大学城一期工程,包括225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所有城市市政、公共及校园绿化、公共配套设施以及配套的水、电、煤气等公用基础设施,在短短一年多里面,就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波雷厉风行,也掩埋了一批小谷围原住民被迫从故土流离的血泪,岛上原有六条自然村,其中的郭塱和练溪村,如今直接在地图上被抹去,只剩下两座象征性的祠堂,一座孤悬在中心湖公园,无人问津,另一座蜷缩在岭南印象园,成为被游客指指点点的文化盆景。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2004年9月,31000多名新生和4000多名教师相继进驻。广州大学城赶上了计划表里的开学时间。小岛从此换了主人。

在这一背景下审视广东科学中心,就能理解它头顶上的高帽。它并不是单纯的公共科教场馆,而是小谷围易主之后,与其大学城的科教属性相契合的重要配套,更深层的,它耀武扬威的造型,似乎也像是一座胜利纪念碑:纪念现代科技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成功地让一座农业岛改天换地,连居住在上面的人口都被置换了一轮。科学中心“科技航母”的舰首,没有指向小谷围原本村庄聚集的东面,而是指向了西面茫茫的珠江。它不在乎过去,它象征的是未来。

 

两大硬伤

2008年9月27日,占地45万平米,总建筑面积达13.75万平米的广东科学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但体量庞大,和坐落在偏远的大学城这两个特征,恰恰成为了之后很多年里,限制科学中心打出知名度,发挥其公共科教场馆职能的短板。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大,使得科学中心更像是景观,而不是展馆。

不管是正门上方,像眼睛一样,朝每一个进场游客深情凝视的巨大地球模型,还是展馆后面,人烟寥寥,甚至成了不少大学生幽会秘所的广阔人工湖,都感受不出什么具体的科普内涵。

在展馆内,科学中心也非常执着于对“大”的追求,例如馆内影院的IMAX银幕,面积达到638平米,曾经号称“亚洲最大”,实际却已经多年没有播放过IMAX制式的电影,不过是把普通画幅投射到过大的银幕上,画质体验甚至不如同在小谷围岛,gogo新天地普通的金逸影院。“亚洲最大”,也仅供与科学中心一条马路之隔,游手好闲的广大学生们,作为翘课时的消遣。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科学中心从建设之初“全省科教窗口”的定位,到如今成了小谷围学子的私家影院,更重要的是因为:远。

小谷围岛之于广州市区本身就是偏远之地,仅有地铁四号线从岛中央贯穿而过,而科学中心恰好位于小谷围的西南角,离最近的地铁站大学城北站也有三公里远。刚刚挤过地铁的游客,好不容易从大学城北站钻出来,坐上接驳科学中心的公交车,还要摇摇晃晃半小时左右,才能抵达最终目的地。

科学中心显然不会意识不到地铁的重要性,但它就是一次次与机会擦肩而过,当初七号线还处在蓝图阶段时,就曾计划以大学城南站为起点,一路向西,将始发后第一站设在科学中心。直到现在,科学中心仍保留着十多年前与广州地铁、市规划部门的往来公函,函件要求科学中心优化建筑设计,在科学广场的东南角预留地铁七号线出入口用地。结果后来,七号线从大学城南发出后拐了个大弯,直接越过珠江,将始发后首站设在了番禺一个大型楼盘的门口。

而同样从大学城发出,去年刚刚动工的十二号线,与科学中心的关系更是一波三折。

十二号线最初的终点为大学城南站。而2016年广州新一轮地铁建设规划前期研究招标显示,十二号线经过大学城北站不再继续前往大学城南站,终点站调整为科学中心。到了2017年,十二号线环评公示的线路图可见,线路终点改回大学城南,科学中心门前的地铁站从无到有,再得而复失。

科学中心尴尬的交通条件,使得它参观人群的属性,注定以周末全家出游的自驾客为主。一周五天,冷清得连近在咫尺的大学生进去当志愿者,也感觉意兴阑珊,其余两天,又因为市区过来的精力旺盛的熊孩子,吵得活像大减价的百佳超市。而这,又更加强化了它景观而非展馆的错位。

即使是到了开馆十一年后,今年八月,依然有去科学中心参观后的家长,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吐槽这样的错位:“人太多,预约管理和限流意识不足,完全谈不上游览体验,噪音大,有尘味,通风一般,呆久都有点难受,更别说能启发孩子思考了。

 

重蹈覆辙?

2017年7月11日起,科学中心正门外的广场,因为珠三角城轨广佛环线的施工,开始实施围蔽。

根据广佛环线的规划,该线通车后,预计行车时速达160公里,届时从广州南站前往白云机场,仅需半个小时。

而这条环线的施工需要科学中心围蔽,就要因为它将在科学中心设一座车站。

这是科学中心最后的上车机会。毕竟在广佛环线后,大学城区域的轨道交通已近饱和,很难再接入新线。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当然,并不能打包票地说,科学中心接入广佛环线后,目前的尴尬处境就能迎刃而解。它的尴尬,其实在十多年前开工仪式的某一刻,就已经被隐秘地埋下,一座公共科教场馆,政绩意义大于公共意义,耀武扬威大于润物无声。这艘航母或许有让人震撼甚至畏惧的船体,但还缺一台推动这么大的船体长久前进的发动机。

科学中心的案例,也可以成为广州未来,很多同样要起航的公共科教文化场馆的借鉴。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2018年9月8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推进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专题工作会议,会议上决定,将白鹅潭正在规划的广东当代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建设成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白鹅潭作为临近老城区,早早通了地铁和过江隧道的区域,在交通上,可能比广东科学中心稍微好些。

但这些工程是否仍然大而无当?建成之后是否又沦为摆设?是规划者、运营者一样需要思考的问题。

希望它们不要重复广东科学中心的命运吧。

 

撰文 | 克朗代克

© THE END

互动话题

你去过广东科学中心吗?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识广,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广东科学中心:世界最大,处境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