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你是否也刷到过这样的画面——港珠澳大桥车龙排出三公里长,深圳湾口岸堵得水泄不通;小红书上,香港车主在广州吃早茶、在东莞美发、在中山看楼,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是井然有序的北上自驾队伍,一边是连锁餐厅门外高高举起的“欢迎香港车”字样。

“港车北上”,不再是政策试点阶段的新闻,而成为了珠三角城市生活的新日常。
但就在交通便利与消费热潮的背后,一些隐而不宣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
港车北上政策最初实施于2023年,名义上是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流车流的自由流动。只要符合一定资格的香港车主,在指定平台申请登记,并办理好保险与设备,就可以在不更换车牌的情况下,合法驶入广东9市,最长停留30天。

政策甫一推出,反响异常热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已有超过18万辆香港车辆登记北上资格,而节假日前的通关高峰,已屡屡刷新纪录。
从港人的角度看,北上确实有太多吸引力:物价便宜、服务贴心、停车方便,最重要的是空间大,选择多。一个深圳的普通商场,可能比中环更有亲子区和美食档口;一顿番禺的早茶,菜品更丰富、价格却只要半数。更别说东莞的医美、中山的新盘、佛山的家居商城,样样都是北上车主们热衷的目的地。

自驾带着一家老小北上,吃喝玩乐顺便购物,“日光一日游、日落返香港”,已成不少港人周末标配。
但消费的流动,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转移。你在内地买单吃饭的同时,也意味着香港的某些餐馆空了座、某些商场少了客。
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在今年3月,香港《经济日报》刊文称:“本地中小零售业者对北上潮已现苦况,部分周末营业额比疫情前下跌三至五成。”而一些小型食肆更直接表示:“假日不如不开门。”
问题不止于经济,更出现在城市治理上。每逢长假,港珠澳大桥和深圳湾口岸的交通压力陡增。由于港车多为左驾,进入右驾系统的内地后,虽有导航引导,但新手频频出现误道、违停、抢线等问题,引发交通事故比例也明显上升。

与此同时,内地城市的交通系统原本就承载着日益增长的私家车保有量。港车的涌入,使节假日的市政调度难度增加,有时甚至对本地市民的出行构成影响。“以前堵车是因为返乡潮,现在堵车是因为香港车太多。”一位珠海交警在受访时半开玩笑地说。
环境负担亦不可忽视。虽然每辆港车都有环保审查,但大量增加的车流量,依旧带来了排放负荷、泊车资源紧张等问题。广东不少城市正在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公共交通优化,港车的大量涌入是否会成为逆向压力,也成为规划者不得不考虑的新变数。
更深一层的问题,则与身份感与制度结构有关。对很多香港人来说,北上本是“旅游”;但越来越多的港人已将内地城市视作生活延伸的一部分。有人在中山买楼、在珠海办月卡健身、在深圳建立朋友圈。久而久之,消费习惯的重构甚至带来身份认同的松动。

有人在论坛留言:“每次北上都觉得活得轻松,回来香港却总是焦虑。”也有人感叹:“我们是不是越来越像‘来回生活的旅人’,不再像在地居民?”
这种心理的转变,可能是粤港澳融合的必然趋势,也可能隐藏着长期的不平衡。目前的“港车北上”是单向开放,内地车仍难以自由驶入香港。这种单边便利,在港人享受低价与多元服务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流向的倾斜。
政策制定者是否也该反思:大湾区的“融合”,不能只是港人适应内地,也该包括制度上的对等尊重;不能只是拉近距离,也要平衡彼此的负荷与利益。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港车北上所带来的活力与积极意义。它确实促进了三地人流物流的整合,便利了生活、激活了市场。但便利,不应遮蔽复杂性,开放,更不意味着问题自动消失。
桥通了,路快了,人动了,下一步,是制度上的协调、资源上的再平衡,以及心理上的真正互信。
你怎么看“港车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里程碑,还是城市治理的新挑战?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