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约车内卷的时代,你还会搭的士吗?

今年以来,不少网友向我们反映,如今在广州“搭的士”,已经极少见到本地讲粤语的的士司机,取而代之的却是听不懂粤语也不熟悉本地路况,而全靠手机导航的外省司机,令到整体服务体验降低了不少。而且,不仅出租车行业如此,连网约车也有类似情况。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网友在广州吧发帖

曾几何时,出租车司机也是一份令人颇为羡慕的工作,很多司机凭着勤劳,不但靠开出租车养家活儿,还买了楼,但如今为什么却会被本地人嫌弃呢?

01

本地的士司机如熊猫稀少

早在2004年新快报的一篇报道《关注广州提高“的哥”入行门槛:广州的士,谁来提供优质服务》中就提到类似的现象:

近六年来,广州出租车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本地司机只占三成多,外地司机比例增大,引发一系列问题:司机素质不高,不识路、违章多、顾客投诉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网络

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广州本地出租车司机还有多少?我们没有找到具体数据,但据我们经常坐出租车和网约车通勤的同事表示,坐十次都难遇上一次会说粤语的司机,而且会说粤语也不一定是广州本地人。

偶尔遇到本地司机,都是50以上年纪,他们说现在出租车收入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了,但自己这个年纪工作不好找,只好打算再做过几年就退休了。

还有本地司机表示,他们只能靠延长工作时长来保障每天的营收,甚至一日工作12至15小时以上,现在的士行业赚钱难又辛苦,“本地人除咗我呢啲无技能嘅老坑,都无人肯做的士佬啦”。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识广”

 

而更有趣的是,另外九次不会粤语的司机,却将近有七个都是来自河南省的司机,而且起码一半以上都是今年才来广州从事出租车行业的

不少河南司机都表示,家乡的消费并不比广州低多少,但却很难找到能够赖以为生的工作,在广州做出租车或网约车虽然辛苦,但收入总是高过在家乡工作。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网络

 

受到疫情的冲击,内地二线、三线城市的经济相比起广州等一线城市更受打击,二线、三线城市工作及致富的机会更少,因此大批外地人涌入广州谋生,的士行业也不例外。

因此现在的情况是,本地的士司机吐槽外地的士司机内卷抢饭碗,而外地的士司机却吐槽网约车无序扩张、降低行业利润。

02

广州的士风光年代

如今大部分的士司机是“吃力不讨好”,但在几十年前的士却是生气勃勃的朝阳行业。

 

广州是的士行业最早兴旺起来的城市,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了出租汽车。当时有个马来西亚华侨想回国投资,瞄准了东山豪门权贵的出行需求,买了几辆汽车在大东门至东山、沙河一带做起“扬手即停,随街接客”的生意,俗称“野鸡车”。

到了1920年,广州的出租车已增至二十多辆;1933年更激增至六百多辆。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的士的经营方式变为定点候客,乘客要先到候客站点办租车手续,司机再接单载客。

那时的出租车不在街上游走搭客,而是停在固定的地方候客,按照不同地理位置的站点来算价钱。

因为只能在站点间载客,且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后的回程途中不得接单载客,所以的士也就多聚集在繁华商业旺地、地标性景点和高档酒店等区域,主要为外宾、高级官员、富有人家及参加交易会的客商服务。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网络

此时的士仍然是一种“贵族式”的出行方式,普通市民出行会使用被称为“黄包车”的人力三轮车和被称为“三脚鸡”的机动三轮车

1956年,广州市就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市人力三轮车的机构——广州三轮车管理总站。

进入70年代后,总站开始投产机动三轮车和旅行车,并于1978年改名为小客车公司。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被称为“三脚鸡”的机动三轮车,图源网络

改革开放后,广州的士行业迎来高光时刻。

1979年,全国出租汽车行业中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广州市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成立,70辆被广州人亲切称为“红凳仔”的出租车,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

“扬手即停、计程收费、电话约车、24小时服务”的新型服务方式,成为的士真正走入大众的标志,更被评为广州市改革开放十件大事之一。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被称为“红凳仔”的出租车,图源网络

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士行业是“一人揸的士,全家唔使愁”的朝阳产业,当年也令众多的士司机“走上人生巅峰”。

当时一个高中老师月收入约一千,而的士司机跑一趟长途就能赚四五千元,勤快的司机一个月赚上万元不是问题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的士司机,图源网络

根据采访资料,在1995年,广州一名的士司机罗师傅,靠着开的士在一年内完成——娶老婆、生孩子、在江南西买楼的“人生三大喜事”。还有一些的士司机因高收入而出手阔绰,抽进口烟、到大茶楼饮茶……

03

的士行业朝阳变夕阳

迈入新世纪,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的士行业也逐渐走向下坡路。

1999年广州第一条地铁开通,随后广州的公共交通也是不断完善。不少市民认为,搭乘地铁方便又快速,没有堵车的风险,而且车费也不贵,是日常出行的好选择。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广州地铁一号线开通,图源网络

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也越来越多。根据羊城晚报2002年的报道,广州私家车拥有量从1990年的842辆飞速增长到2001年年底的32万辆。

越来越多人购买私家车,无需再搭的士,这也分流走了一部分的士消费者。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当年的报道,图源网络

此外,因为广州的士行业门槛较低,许多外地人也争相涌入、南下捞金。竞争者的涌入造成了人多车少的局面,一些出租公司就坐地起价收取更高的“份子钱”,的士司机的收入也因此开始变少了。

 

总的来说,步入千禧年后,随着广州公共交通的完善、私家车数量的激增、的士司机竞争激烈及收入减少,的士行业开始略显疲态。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水印

步入2010年后,网约车的问世更是给的士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从之前“车找人”的巡游出租车,到现在“人找车”的网约车,传统的出行方式被改变。

2012年滴滴打车问世,快的、UBER等品牌紧跟其后。而网约车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例如网约车所显示的信息更加透明,价格、路线在手机上一目了然。

还有网友表示,使用网约车能避免拒载、绕路等在搭的士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体验感更好。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2016-2021年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图源水印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出租车服务人次为275.6亿,相比2019年,短短3年内就下降了近100亿人次,但与此同时,网约车的日均订单量超过了2000余万单,年均订单量约730亿。

一些的士司机也表示,很多同行都把的士退掉去开滴网约车了。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

▲图源网络

雪上加霜的是,三年疫情防控期间,的士司机的正常工作和收入受到冲击。

好不容易熬到疫情过去,如今经济下行的形势使得大量中年失业者涌入网约车行列,而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乘客减少,出行市场内卷加剧过去一年,全国新增101.4万名登记在册的网约车司机和53.8万辆网约车,但网约用户规模却较 2021 年底少了1553万人。

会讲粤语的广州的士司机,难道已经比熊猫更稀少?▲图源网络

本地的士司机减少,外地的士司机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本地就业问题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本地的形象。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的士司机实际上就是外地游客来广州的第一任导游。若不熟悉广州道路和交通情况,不熟悉广州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不懂粤语的外地的士司机占多数,对于广州的城市形象塑造未免不是一种遗憾。

各位自己友,

你对于本地的士司机减少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