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
卢循作乱

太平道在东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发动了震撼东汉王朝的黄巾起义。过了二百余年,东晋隆安三年(399),道教又发动了一次震撼东晋王朝的起义,领袖人物叫孙恩、卢循,主力是信奉五斗米道的浙东岛民,他们不堪沉重赋税和兵役之苦,揭竿而起。几年后,还杀到广州来。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孙恩本是当时的低级士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他的叔父孙泰便是五斗米道的大主教。东晋隆安二年(398),孙泰纠合兵众,准备起事,结果事泄,被会稽王司马道子诱杀。孙恩带着百余徒众逃到今天的舟山群岛。

东晋隆安三年(399),东晋朝廷下令强征江南八郡“免奴为客”的农民当兵。命令一下,顿时“东土嚣然,人不堪命”,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事件成为孙恩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十月,起义爆发。孙恩带着一百多人从海上登陆,攻陷会稽郡(今浙江绍兴),随即得到附近八个郡的响应。朝廷派卫将军谢琰和北府名将刘牢之率北府兵镇压。孙恩战败,退入海岛。以后几次登陆跟官军作战,互有胜败。元兴元年(402),也就是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的同一年,孙恩最后一次登陆,不幸战败,和家人、部属上百人一起投海而死。他的妹夫卢循随后被义军推为首领,继续跟朝廷战斗。

第二年(公元403年,东晋元兴二年),卢循跟东晋名将刘裕(后来成为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宋朝的开国皇帝)大战于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嘉(今浙江温州)和晋安(今福州福建)一带。八月,卢循被击败,率数千人马逃到海上,随后泛舟南下。这是史籍所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船队从闽粤沿海进入粤地大河,而粤东海道航线的开辟,正是开发粤东的一个重要前提。

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

次年(404)八月,卢循军抵达番禺(今广州),随后开始攻打这个广州州治和南海郡郡治所在的州城。以当时的情势来判断,卢循军自海上来,当是在广州城南登陆,攻打南门(约在今越秀区北京路与西湖路相交处北侧)。当时守卫城池的是广州刺史吴隐之。吴隐之亲率将士闭城固守。双方相持了百余日。其间吴隐之的长子吴旷之战死。

十一月初,卢循派人乘乱混入城中放火。这时入城以避兵祸的人很多,吴隐之担心卢循的内应乘机起事,下令严加把守城门,不先救火。时当深秋,夜风大作,结果火势蔓延,当时城中建筑材料全是木竹茅草,立时顿成火海,“由是府舍焚荡,烧死者万余人”(《晋书·五行志》)“逾城放火,焚烧三千馀家,死者万馀人。”(《册府元龟》)“奔免者数千人而已”(《广州记》)。

这是番禺城在南越国末期被汉军火焚后的第二场浩劫,不过这次城墙没有毁圮。卢循乘隙率军杀入城中。吴隐之见大势已去,携家眷出逃,被卢循军生擒。

卢循攻下番禺城后,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分兵掠地,迅速控制了广州各郡;并派姐夫徐道复攻下粤北始兴郡(当年始兴治所在今韶关),扼住湖南、江西进入广东的要道。然后派遣使节前去东晋都城建康向朝廷进贡,要求承认其地位。为了表示尊重朝廷,他没有杀吴隐之,而在奏章里指吴是桓玄附党,应予裁戮(杀头)。那个时候,曾击败卢循的刘裕已把自立为帝的恒玄杀了,把个白痴的晋安帝视为傀儡,自己把持朝政;他跟吴隐之有交情,看了卢循的奏章后,自知暂时无力讨伐卢循,便来个顺水推舟,封卢循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封徐道复为始兴相。同时特意致函卢循,要他遣还吴隐之。卢循知道吴是个清官,拖了一段时间后,也做个顺水人情,把吴隐之放了。吴隐之就这样逃出了鬼门关,随后携家眷离开广州北返。

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

据《宋书》卷五二《王诞传》载,卢循放归吴隐之,有这样一个插曲:

王诞是王导的曾孙,被桓玄谪徙广州。卢循攻打广州城时,王诞在城中。卢循占据广州后,任王诞为平南府长史。王诞对卢循说:“下官远流在此,被蒙殊眷,士感知己,实思报答。本非戎旅,在此无用。素为刘镇军(刘裕)所知,情味不浅,若得北归,必蒙任期。公私际会,思报厚恩,愈于停此,空移岁月。”卢循听了,觉得有理。王诞又说:“将军令留吴公(吴隐之),公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予鱼邪?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卢循想想也是,于是将吴隐之与王诞一起放还。

卢循在广州,依例向朝廷纳贡。“遗刘裕益智粽,裕报以续命汤。”(《资治通鉴》。益智:龙眼。)似乎双方还颇礼尚往来,其实都心里明白,这不过是各自在争取时间巩固后方,以备将来开战。

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
共冢·卢循城

卢循坐镇广州,在恢复广州秩序的同时,将死于攻城战中的三万余骨殖聚集在江南大洲(今广州河南)焚烧,然后挖了一个大冢埋葬,名“共冢”。当时人裴渊撰《广州记》载:“卢循袭广州,风火夜发,奔免者数千人而已。循除诸烧骨数,得髑髅三万余,于江南洲上作大坑葬之。今名‘共冢’。”可知当年死于战乱者之众多。

卢循清除战争痕迹,以图安定民心;同时大力打击贪官污吏和豪门大族。檀道鸾《续晋阳秋》载:“卢循为广州,州无面。每得,分饷未周遍文武,则不食也。其仁如此。”(北宋《太平御览》引)看来卢循懂得如何以实际行动来笼络部下。据州城不久,卢循在距州城隔江约六里的一个叫“水南”或“河南”的大洲上(即今广州海珠区)建造了军事城堡。这个城堡后人称为“卢循城”或“卢循故城”。其遗址具体在哪里,主要有三说:一说在今河南小港路南面至万松园之间的隆起地段,一说在今晓港公园南部石马岗一带,北临海珠涌(旧名洗马涌),俗名“牛王岗”地;一说在云桂桥(小港桥)东北面今海联路、桥东三约一带。

卢循驻守广州城五年,社会安定。原来城中府衙民居等建筑在火焚攻城中大概已毁圮殆尽,卢循有没有着意重建州城,史无记载。想来他不会搞什么城区规划建设,大概就是重建了官衙,以供自己享乐和发号施令,至于老百姓回到城中怎样搭棚屋就怎样搭棚屋,因为卢循并不打算在广州久留,他一直在积蓄力量,要夺东晋的天下。史载卢循在广州督造战船,有八槽舰九艘,船楼四层,高十余丈。这“八槽舰”被认为是用水密舱壁将舰体分隔成八个舱的楼船(唐《艺文类聚》引“义熙居注”),颇具创造性。

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
疍族先民

卢循驻守广州五年,其间曾派人到新宁郡(今新兴县)组织开矿采银,从而创办了粤西早期的矿业。他的姐夫徐道复就任了始兴相,一边招兵买马,吸引当地溪洞青壮年参军,一边暗中派人到南康山(今江西大庾诸山)砍伐原始森林,破成木材,贱价在本郡出售,以避开朝廷的注意。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征用这些藏之于民的板料,建造大船北伐。在这期间,卢循曾派人联络交州刺史结盟反晋,但遭到了拒绝。

东晋义熙六年(410)二月,东晋车骑将军刘裕率兵北上,攻打南燕国(在今山东境),造成都城建康(今南京)空虚。卢循探得消息,认为时机成熟了,便与徐道复会师始兴,再各自统领一队人马,大举北伐。当时有童谣“芦生漫漫竞天半”〔“芦”谐音“卢(循)”〕,卢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大败官兵。五月,在桑洛洲(今江西九江东北长江中)打败东晋名将刘毅,军抵淮口(秦淮河入长江之口,今南京西北),直逼建康(今南京)。这时候,卢循的军队达十余万众,舳舻千计,楼船高达十二丈,舟车百里不绝。军威大振,东晋朝廷一片恐慌。

这时候刘裕已平定了南燕,星夜仓促赶回建康,布防死守。双方形成相持局面。随后几战,卢循皆败,损失了数万人,只得下令退却。十二月,在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鄱阳湖口)的大战中,卢循又惨遭败绩,最后收拢逃散的士卒,还有几千人,南退广州。但他没有料到,秋八月时,老谋深算的刘裕就已派部将孙季高、沈田子率兵三千从海道偷袭广州城,当时卢循留下镇守广州城的军队,想不到海道上会有什么危险。十一月初二,孙处等人带兵在海上乘船突然来到,正好赶上大雾迷漫,便从四面围攻广州城,当天就攻克了这座城池。这是当年发生在今越秀地域的一场大战乱。孙处安抚城池内外一带旧有的居民,杀掉了卢循的亲朋党羽,又把河南洲卢循城焚毁。时刻备战,严密防守。随后又接收了邻近各郡,这就使卢循丧失了后方根据地。

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

第二年(411)二月,退守始兴的徐道复战死,始兴失守。三月,卢循统率一支重新组成的部队,约有二万人,对广州城发起强攻。大战了二十余日,没能攻下。可见当时的广州城修筑得颇为坚固。沈田子当时对刘藩这样说:“番禺城池虽然险要坚固,但是却本来就是敌兵的老窝,现在被卢循围困着,或许城里会出现变乱。”

四月,沈田子率兵救广州,“击循,破之,所杀万馀人。”这时候的卢循已是腹背受敌,只得放弃攻城,带着剩下的三千余人,西走苍梧、郁林、合浦。官军穷追不舍。卢循奔交州。

六月,在交州州治龙编(今越南福安省多福府,一说越南北宁省仙游东)跟交州刺史杜慧度展开激战。杜用火攻之法,“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燃,一时散溃。”(《册府元龟》)把卢循仅存的船舰全部焚毁,卢循自己中箭负伤,眼看全军溃败,大势已去,便毒死妻妾多人,然后投水自尽。“慧度取其尸斩之,及其父嘏;同党尽获,传首京都。”(《晋书》)

这场先后经历了12年之久,震撼了半个中国的“孙恩、卢循起义”至此彻底失败。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这样评价:“孙恩在败逃入海以前,多少还算是率领农民起义,卢循则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乱。”

卢循死后,他的部属纷纷逃入海滨荒岛,部分则流落在西江,与氐(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等部族一起,成为疍族的先民。他们捕鱼为生,是广东滨海及某些海岛聚落的开拓者。他们用蚌壳修筑的居室,叫做“卢亭”。唐末《岭表录异》载:“卢亭者。卢循昔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

据说今天香港大屿山和宝安县南亭竹没山,就是当年两个卢亭的聚居点。人们称这些水上居民叫“卢亭种”。

(图片来自网络)

五斗米道大闹广州城,他们是疍族先人? || 冯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