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市30中的校友。1962年30中由市第二师范学校改制而建立,2006年更名为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我们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磨难和锻炼,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无愧于那个时代,为之留下一段文字,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71届的校友经历了北江大堤培修大会战(1970——1972),打石筑堤,担土筑壩,手脚为之留下一些伤痕,所经历的艰辛大家都有同感。与此同时,30中农村分校曾经在从化江埔公社山下大队修建过,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辛勤汗水。但后来放弃了。转而确定在花县赤坭白坭公社鲤塘大队重新修建,或者更能体现领导的远见和决心。在地域上,鲤塘大队位于花县赤坭西北部,由鲤塘、楠木树、松岗、大树脚共四个自然村组成,地处丘陵山岗地带。这里是一片风水宝地,足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市三十中学往事:拾起记忆的碎片 || 明志辉

楠木树村 图片采自71届初中校友吴淑梅拍摄

修建农村分校最早的学生队伍是曾纪非代总务主任带队,还有老师赵狄帆、吴蔷芬、吴伟昭(兼任连长)、崔荣湘、马建科和陈彤光等,分别带领9排、10排、11排、12排和13排(包括69届初三级的一些排),作为先头部队浩浩荡荡出发。出发地点是流花火车站前的烂地,我们列队上火车,到花县新华镇下车后,背着行李徒步几个小时的黄砂公路,穿过毕村,装甲部队驻地等,最后才到目的地——鲤塘楠木树村。大家分散到各村的祠堂或农民家中,铺禾草打地铺住下。我们开荒挖坭,练坭打砖,逐步把分校建起来。跑了几趟的火车和长途行军才改为西濠口坐船去赤坭,然后徒步,大大减少了三、四个小时的长途行军。

71届初中一连,72届高中八连的校友感到是第一次来到此地,一部分的同学住在鲤塘村的祠堂里。祠堂前的水井,是村里的生活用水,也是我们同学的生活用水。那时候,住在松岗村的农民家里的女生们在水井边洗头,村民是很不高兴的。她们还记得一大早要搬泥砖。后来才住入分校宿舍。

第一批去建分校的71届高中四个排的校友,真正体验到开荒牛的艰苦生活。那时候,校址还是荒野,我们一边垦荒一边建校舍,正值夏收夏种时候,我们边建分校还边帮生产队割禾和插秧。下田劳动,免不了蚊叮虫咬,蜞毑(蚂蟥)吸血,手脚损伤,担、抬粗活令膊头酸痛发红,都是吭一声苦和痛。面对这些情形就一句豪言壮语:“轻伤不下火线”!突显出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气质。

市三十中学往事:拾起记忆的碎片 || 明志辉

30中鲤塘分校旧貌 图片采自两土人《美篇》。我们的菜地 截图采自廖穗秋短视频《寻找当年的故事》中黎润贤老师旧照。致谢!

鲤塘分校南邻楠木树村,东望鲤鱼山。分校经过各届师生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建成的。2015年11月76届高二(6)班,2016年7月72届八连(3)排,2017年3月77届高二(6)班,2002年7月77届高二(1)班的校友分别到过鲤塘分校旧址访问过。我从一些公开的短视频和图片资料中看到,当年所建的分校在当地有一定规模且是很好的教室和宿舍。学校除课室外,有操场、师生宿舍、礼堂、医务室、公厕等建筑物和一片菜地。通过垦荒,同学们种蕃薯、种花生、种豆角,积肥种菜养猪。可惜后来丢弃,校舍荒废,杂草丛生。分校前的鱼塘还在,但当年靠马路边的女生宿舍被民房所取代。仅存一排女生宿舍和礼堂外,大部分校舍只剩下残垣败壁。去年夏天我的初中同学吴淑梅特意寻访鲤塘分校旧址,把照片发给我分享。有张照片的门上划下”二连2排〞的字样,一处有”七七届高二(1)班雁过留声,光辉岁月 ”字样,我觉得很有沧桑感。与今时今日的鲤塘翻天复地的变化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推断,鲤塘分校从71年初修建至77年期间,各届校友都曾在此作出过贡献,流过汗,上过课,留守过,多少对分校生活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市三十中学往事:拾起记忆的碎片 || 明志辉

市三十中学往事:拾起记忆的碎片 || 明志辉

仅存的课室和女生宿舍 截图采自76届校友廖穗秋短视频,致谢!

77届校友的题识 图片为71届初中校友吴淑梅拍摄

前文《……一地回忆》 发表后, 崔荣湘老师转来校友的回忆帖子,为本文按下醮墨浓重的一笔。

校宣队的成员大多是七连的同学。首先是辅导员刘展云主理。后来由崔荣湘老师领导。因为那年代的需要,一群爱乐者聚在一起,学唱八个样板戏是从那个年代开始走上舞台表演。通过七连的同学互邀而参加校宣传队的,从《大刀进行曲》舞蹈开始,还有一个低一级校友叫王羽的小提琴手参加。记得当时校宣传队领导派梁云裳,及演女连长同学(忘记名字),刘靖,李欣等四人到九十中(在罗岗)学习第二场《菁华参军》的片段。回来后经梁云裳编导排演而成。梁云裳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菁华,依稀记得李润成演洪常青,伍成涛、朱植培、杨建东等同学与之伴舞,成为校宣队保留节目。记忆中,还有刘靖、黄颂东、凌冰、潘卫红、胡锐江和为《红色娘子军》伴舞的校友等一起排演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选段和出演部分节目。在舞台上的精采演出,打动了台下的观众,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1969年10月中央发出“第一号通令”。苏修在我边境陈兵百万,谈判进入尾声,全国进入战备状态。在备战环境下,我们七连、全体师生参与紧急拉练。校宣传队唯一留校的是要参加西片(四中)文艺汇演的演员,汇演曲目是二重唱《万里长江》,备受好评。西片匯演结束后,就是春节了,节后我们七连宣传队同学归队去分校。寒冬季节和同学一起赤脚踩黄泥,做泥砖建校。晚上我们几位宣传队员在村头树下表演样板戏选段,在简单的乐器伴奏下,似模似样地演唱,也围聚不少村民和同学来观看。

说到挖地洞,也非三两米深,最深处为九米。崔荣湘和周璋,赵获帆老师一起量过吊坭上落的绳缆深长是足九米。记忆在挖地洞的那段日子里,天气寒冷,寒风凜冽。住在荔湾区的同学,轮到晚上2-4点的班,就要从12点多从家里出发,徒步回学校。凌晨四点再徒步返回家,睡两个多小时,七点钟又得离开家,赶回学校上课。不过那时我们身在城市,也真实感到了在华北平原挖地道打鬼子的艰苦。

市三十中学往事:拾起记忆的碎片 || 明志辉

最后,为前文《……一地回忆》中补充一二:

当年“辅导员”刘展云老师感到:那是我们是大小孩带小小孩,哪有什么教给他们呀!30中当时那环境就比那年代搞的农村分校好不了多少,且可能是领导决策失误,在校园内大挖地下防空洞,这无用功的事令师生都受罪兼白白浪费了宝贵的青春了,回忆起来,那班学生也算听话了!

时过境迁。大多的曾在农村修建分校的往事被岁月所湮没了,因为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但当年学校宣传队活跃在时代舞台前沿,承前启后,希望寄托在后来者。崔老师寄语,73届校友的回忆是稍后一些时候了。希望71届和72届的高中校友也有人写类似回忆录,丰富30中校史。

衷心感谢崔荣湘老师转发的回忆帖子,衷71届高中校友胡锐江、荣先生、72届高中校友李欣、 71居初中校友蔡冠英、王春荣、吴淑梅等以及一些不具名的校友为本文的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2022/7/2.

市三十中学往事:拾起记忆的碎片 || 明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