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讲《白门柳》,读到里面一个细节:钱谦益因为暗中帮阮大铖复出的事被拆穿,搞得有点灰心丧气。柳如是则提醒他,不用太在意所谓的士林清誉,复社的一帮书生只会嚷嚷,根本成不了什么事。


我们读明末清初的历史,会发现柳如是说的还真没错,当时所谓的士林,不论是东林还是复社,除了所谓的“清议”,也就是制造舆论之外,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对于挽救明朝的命运基本上没什么贡献。


不管是对坚定支持马士英的弘光皇帝,还是对清军的刀枪,东林复社君子们的嘴皮子和笔上功夫,都毫无作用。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舆论的力量却可以很巨大。


例如前一阵子闹得沸反盈天的徐州丰县“铁链女”一事,就是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令事件得到重视,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事人的处境,处理了一批当地负有责任的干部。虽然事情还没有最后尘埃落定,公众的疑问还有很多,但舆论在其中显示的力量毋庸置疑。


又例如最近的俄乌之战,欧洲各国在本国内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纷纷大力支持乌克兰,德国甚至还放弃了坚持多年的限制军费原则


那么,舆论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这事儿还真得看听的是谁。


大家如果听过我讲的《大清帝国》和《中国史话》,应该记得里面讲到导致金圣叹掉脑袋的“哭庙案”。


所谓“哭庙”,就是去当地孔子庙里投诉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属于制造舆论事件。


在明朝,这一招还是挺好使的,当地的士绅和读书人带头,普通百姓跟着起哄,会让地方官府感到相当的压力。这个压力当然不是来自于这些起哄的士绅百姓,而是来自于更上层的官员甚至皇帝。万一上级官员乃至皇帝听说了这事,认为自己没干好,那自己的前程就堪忧了,于是起码有所收敛,地方吏治也会有所好转。所以,“哭庙”在当地也算是个行之有效的老传统了。


但到了清朝初年,皇帝是关外来了,对你们这帮整天说三道四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喜欢,你们现在还敢来哭庙投诉?自然是大棒伺候了。再加上这时候正是鳌拜当权,哪还跟你客气?可怜金圣叹就此呜呼哀哉。


所以所谓舆论,如果是对管理者统治者提要求,那还真得看管理者统治者在不在意,如果他不在意,你再怎么吵也没用,一不小心惹急了他直接翻脸,到时就真的“他有狼牙棒,你有天灵盖”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管理者统治者需要求助于舆论的。例如二战的时候,美国的民意一直抗拒参与战争,支持孤立主义。罗斯福虽然有心让美国参战,却是有心无力。只有等到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的舆论急转直下,罗斯福才成功得到国会的支持,向日本宣战。


所谓“舆论”,制造的是声势,影响的是人心,一旦人心皆向,则容易顺势而为。但舆论也好人心也好,短时间内总敌不过枪炮武力,所以面对的如果是不在乎民意民生只在于手中权力利益的独夫和武力集团,那舆论终究不过是虚幻的力量。


舆论的力量不可低估,但对象是谁恐怕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