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80年代前期大批香港企业转移到东莞,到1980年代后期,台湾商人开始取代港商的位置,成为进军东莞的主力军,率先登陆厚街的是一批台湾的制鞋企业。从这时起,“莞商”的内涵,再次被更新,数以千百计跨海而来,在东莞打拼的台商,继港商之后,为莞商这个群体,增添了新的血液。

1950年代以前,世界鞋业中心在美国,后来转移到日本。但随着日本经济起飞,成本急升,利润空间减少,不得不转移到中国台湾与韩国。19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起飞,日本当年的问题,今日台湾又复面临,产业被迫再次转移。而东莞因利乘便,成为承接台湾鞋业转移的“桥头堡”。

老一辈的广东人,提起厚街,脑子里马上冒出“厚街腊肠”几个字,那种又肥又短的腊肠,吃过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这是当地最有名的特产之一,以前不少莞商就是靠厚街腊肠发了大财。现在鞋子一来,腊肠就要让路了。第一批台商在东莞抢滩成功后,第二批、第三批台商便闻风而至。一家实力较强的企业登陆了,身后往往跟着一大批中小企业;一家上游厂商来了,几十家下游厂商也会衔尾追随。这种情形,人们生动地形容为“母鸡带小鸡”。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然而,这个过程却是如此艰苦卓绝,第一批在东莞登陆的台商,如今回想当年,仍为之感慨万千。一位在1992年第一次踏足大陆的台湾人,追述当年的心境:“从罗湖走过海关进入深圳,跟香港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即使都是中国人,文字不同,语言不同,穿着不同,感觉连长相都有那么点不同。坐火车搭到硬卧,内地出来打工的流民躺在你头上的行李架或椅子底下;出了广州火车站,眼前全是绵延数百公尺的流民,连要走的路都没有。第一次来到广州的当下,我真有种想转身回香港的冲动。”

那时从香港到东莞,没有直达的交通,只能从广州转车,广州这个省会城市也如此落后,东莞会怎样的呢?说实话,当时东莞生活环境之艰苦,生产条件之落后,都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一位早期到东莞创业的台商回忆:他第一次来东莞时,为了找到大朗这个地方,汽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还是找不到,司机不禁叫苦连天。

另一位台商也回忆说:“当时大陆许多地方几乎可以说是荒芜、落后,甚至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路,买个菜要骑二至四小时脚踏车稀松平常,这些对于在台湾生活富裕的我们来说,绝对会感到无法适应与不可思议。”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台湾的生活,来东莞这么艰苦的环境创业呢?一位台商说,他第一次到东莞时,连的士都没有,他买了一辆单车,每天骑着到处跑,寻找商机。连他自己也不无困惑:“那时东城非常落后,整个都是小山头,各方面都不方便。我现在总想,那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跑到东莞来。”他就在这个荒山野地,投资了500万元,雇了两百多工人,开办鞋厂。这位台商就是后来担任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首届会长、荣誉会长,中华两岸台商建研会会长,台企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其实,他们是被台湾不断升值的台币、不断高涨的生产成本,逼着不能不另寻出路,适逢大陆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近乎无限的市场。正如那位每天骑几个小时单车去买菜的台商说:“这样的未开发地区,实际上对许多怀抱着梦想的人来说,却是个充满无限想象的宝地。就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更能够无中生有,重新造梦。90年代,正是许多台湾中产商人与大陆梦想起飞的开始。”

对初到东莞的台商来说,这是人生宝贵的一课。而他们就在这里,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歌,开始织梦,开始圆梦。

有一首小诗是这样写道:

爱在东莞的台湾人

书写了互相融合的情愫

爱在台湾的东莞人

欣赏着彼此变换的温馨

我的情爱

留在莞香花开的城中

你的美梦

刻在绽放精彩的心里

你我相依

崛起

第一批鞋商找到了厚街。改革开放以前,厚街连一家鞋厂也没有,把街边的补鞋档也算上,全镇只有五名补鞋佬,勉强称得上是在从事“鞋业”。很难想象,二十年后,这里会成崛起一个世界鞋业中心,历史真让人惊叹。

追本溯源,厚街的第一家鞋厂,并不是台湾人开的,而是香港的莞籍商人开的。1979年,一名当年跑到香港谋生的东莞人,响应政府号召,建设家乡,在厚街珊美村开办了一家行乐鞋厂,雇用了60多个本地工人,生产男式皮革鞋。若干年后,人们说起这位东莞老乡,竟连他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甚至连他的相貌都全无印象,但这是东莞第一家“三来一补”鞋厂,却被历史记录下来了。

一凤引来百鸟鸣,继行乐鞋厂之后,陆续有香港人跑来开厂,厚街广进制品厂、珊美艾美皮艺厂、寮厦金鼎塑胶皮类制品厂等,就是这段时间开张的,有制鞋的,也有生产鞋材的。每天傍晚赶着耕牛从田里归来的当地人,在远处驻足张望,看着这些西装革履的香港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终日马足车尘,不知忙些什么,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些事情正在发生着,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历史机遇”了。第二年,厚街镇党委、政府决定由镇加工办牵头,自筹资金,建起了厂房,开办厚街利通鞋厂,主要加工生产运动鞋,当年员工就有587人,年总产值370.8万元。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接下来的情形就不用细说了,农民争相洗脚上田,在村头村尾办起了制鞋小作坊。原来的炮仗作坊,也被改作鞋厂。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换代,低产值,低产能,高风险的炮竹业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淘汰了,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专家来指导他们,但莞商凭着敏感的嗅觉,已经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急迫性,并且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升级换代之路。几百年来“家家户户做莞香”、“千村万落做炮仗”的盛况,又再出现,不过现在换成做皮鞋。

一些拎着个皮包的“供销佬”,开始在村里频频出没,给“老师傅”递根香烟,请村干部到饭馆摸摸酒杯底。没过多久,广州、珠海、重庆、青岛、大连等地的百货商店的货架上,便出现了由厚街农民制作的男女装凉鞋、皮鞋,在人们的足下争妍斗艳。

当厚街成为鞋业重镇之后,势力版图很快扩张到高埗、下桥、石龙、附城、寮步、虎门等地。一家家鞋厂在炮竹声中开张了。人们这时才发觉,东莞的炮竹,真的很热闹,很好听,没有什么比企业开张时的炮竹声,更让人精神振奋的了。

台商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进入东莞的。最先登陆的是落户高埗的裕元鞋厂,后来号称东莞第一大厂。1989年,常登鞋厂在东莞东城大塘头村设立,代工阿迪达斯、锐步等品牌。1990年,台湾兴昂集团到东莞长安投资设立兴昂鞋厂,代工古斯、路易威登、耐克等品牌。1991年,台湾巧集集团到东城开办了富华鞋业有限公司,以生产野战鞋为主。跨日、公牛、虎威、豪派等驰名品牌,也相继进驻了。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往事只能回味:东莞鞋都的威水史

而一批有实力的大陆民营企业,也乘势而起,与台商分庭抗礼。他们既有东莞的本地虎,也有从内地来的过江龙。1996年10月,一位来自江西南昌的商人,用100万元,盘下了厚街镇白濠工业区一家倒闭的台资鞋厂,挂牌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在熬过了最初的艰苦时期,华坚公司成为世界名牌玖熙、班德里诺、逸思步、沃尔玛的代工。

3000名来自传统制鞋强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的设计师、打版师等制鞋专业人才,在东莞安营扎寨,组成了极强的人才阵容。全球1500多家鞋类产品采购商、贸易商,包括世界最大的贸易公司如利威、派罗蒙等,世界最大的采购商如沃尔玛等,知名贸易商、采购商如索纳隆、BBC、吉姆拉、稳扬、特品、太平洋、里兹、红林、麦斯等,均齐聚东莞。大大小小的鞋材厂、鞋类机器厂、代理商办事处,更是云屯星聚,布满四乡八镇。世界各地的订单,像雪片似地飞来。1999年,东莞市皮革鞋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个体商户等组建了“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

这时,东莞作为中国外销鞋类及鞋材、鞋机贸易、研发中心,俨然已形成气候。世界金融海啸发生前的2007年,东莞出口的鞋子达到5.79亿双,全球65%左右的高档鞋或名牌鞋都出自东莞,仅运动鞋就占了全世界运动鞋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运动鞋多产自东莞。有一个非常响亮的说法:“全球十双鞋,东莞产其一。”这句口号里所透出来强烈的自豪感,已无须用更繁缛的言词去表达了。

老莞商与新莞商共同见证着,一个世界鞋业之都,在昔日的盐田水乡之中,诞生了。

时间过去不到20年,且看今朝……

(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