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暹罗,锡砂是主要的出口物资之一,产地分布在南部马来半岛及普吉岛、洛坤、北大年和叻丕四个府。与榨糖、碾米、养猪、种胡椒等传统的农副业相比,采矿是“吃阳间饭,干阴间活”的行当,由于采挖工具和冶炼设备的简陋,无论是井下作业,还是露天作业,工人的工作都是极其繁重的,每天日晒雨淋,累死累活,因患上热病、肝病、痢疾而倒下的工人极多。许多华人并不富有,在家乡正是因为贫穷才出来闯荡。为生活所迫,再苦、再累、再危险的活也要去干。

然而,锡砂不仅出口有丰厚的利润,而且国内的市场也很大。“暹罗锡”大名鼎鼎,历史悠久,极受王室和贵族的喜爱,有“暹罗御锡”之称。每一件工艺品,都是艺人智慧的光芒,创于宫中,传于草间,流播四海。因此,不少华人富商热衷于投资锡矿。许泗漳就是其中之一。他祖籍是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霞屿乡,清嘉庆二年(1797)出生在海澄县珠宝社新园。清道光二年(1822)因卷入小刀会反清活动,被清兵追捕。

许氏家族在泰国:敢挑战洪门的猛人

清代绘画的海澄县

当时年仅25岁的许泗漳与兄许泗福两人,藏身在一条海船上,逃到马来亚槟城谋生。上岸时,随身财物只有一身衣服和一根扁担。为了生活,他做过咕哩,种过菜,卖过菜。积下一点血汗钱,在港仔口开了一家高源号商号,做点小买卖。但心头很高的许泗漳,不甘心这样一辈子在商号里做个小掌柜,他把高源号交给兄长经营,自己买了一条帆船,由槟城和暹罗西海岸各岛屿之间从事海上贸易,就这样风一程,浪一程地漂泊了几年,在暹罗攀牙渔村娶了一位暹罗女,上岸安家,但他一直期待的机会还没到,只能先开一家商号,经营贸易,养家糊口。

机会终于来了。许泗漳因长年外出经商,人脉很广,他听说在拉廊(也有译作拉侬)地区有很丰富的锡矿,但却没什么人去开采,因为那里靠近暹缅边界,经常受到缅军骚扰,民众无法安居乐业,非常贫穷,只有几十户人家,自然条件很恶劣,几乎与世隔绝,粮食、物资,都要靠水路运入。即使有人想去开矿,也往往被溽暑、台风、山蚂蟥、痢疾折磨得死去活来。当雨季来临时,沟渠河谷化为奔腾咆哮的急流,台风横扫大地,究竟有多少淘金者的尸体腐烂在丘陵丛林里,那是永远无人知晓的了。

但许泗漳却觉得愈是没人敢去,机会就愈多、愈大。他拿出了自己的全副身家,再找几位朋友投资,合股成立一家锡矿公司,购买设备,招募劳工,准备在拉廊大干一场。1844年,拉玛三世设税吏,允许民间向政府承包锡矿税务,开采拉廊地区的锡矿。许泗章马上向国王申请开锡矿的专利权,每年除缴纳1.4万斤的锡为赋税,并愿增加税额为2064银元。

第二年,许泗漳得到国王任命为税吏,并封爵号“銮叻达那色提”。许泗漳在福建老家以高薪招募的劳工,经过几千里风浪颠簸,也陆续到来了。这个穷得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地方,沉睡千年,一朝被“山外青山路啊曲弯啰,路上行人万里难啊,可怜世间穷啊苦啰,来嗬哩嗬来嗬哩嗬”的号子歌声所惊醒,直如水沸山摇。大家齐心合力,修路筑桥,伐木建房,埋锅做饭。采矿用的抽水机运进来了,冶炼用的熔矿风箱也运进来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追蹑着前人的足迹也来了。

几年间,拉廊便成了一个繁华的生活区和商业区,从冶炼到打锡,从销售到运输,各种相关的行业,纷纷拥拥,一派繁荣兴旺;来谋生的人愈来愈多,各种水上集市和店铺,成行成市,布匹、故衣、铁器、锡器、瓷器、蔗糖、茶叶、地席、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兴化米粉、建瓯板鸭、泉州肉粽,五花八门的商品,应有尽有,乃至开赌场的、开鸦片馆的、开酒店的,遍地都是,闾阎扑地,栉比相错。拉廊也从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发展成有上千户人家的通都大邑。

许氏家族在泰国:敢挑战洪门的猛人

暹罗水乡

许泗漳经营的矿区一直扩展到弄宣(亦有译作弄旋)地区,矿开采到哪里,那里就兴旺起来,弄宣地区的人口一下子增长到1.1万,其中的两千多是华人。因为拉廊接近缅甸,许泗漳甚至还在边境修起了一道“长城”,以防缅甸的入侵。

许泗漳以采矿而成为当地巨富。l854年,获封“銮腊达纳硕提”爵号,出任拉廊藩王。1862年,许泗漳的爵位又再升级,获封“披耶腊达纳硕提”爵号,升任为拉廊府府尹,直属曼谷中央政府,不再隶属于春蓬府,管辖着甲米、沙敦、董里等府,成了拉廊最有权势的人物。其后,他的商业王国迅速扩张,从承包当地的锡砂矿、土产出口,到红烟及酿酒税等税收事务,拉廊一切最赚钱的行业,几乎他都有涉足。

许泗漳赚了钱,也乐于回馈社会。他对自己赚取第一桶金的槟城,感情很深,曾捐献大片土地给当地修建运动场,对华人在槟城修缮寺庙也非常热心,屡有捐助。1862年,槟城重修广福宫时,许泗漳便慷慨解囊,捐出了1000银元,还捐建前殿一对蟠龙石柱和一对大门石柱。柱上刻着:“咸丰拾年岁次庚申桂月谷旦  福建漳州府信士许泗章敬奉”。他的名字以捐款首位列在重修碑记上。

1867年,由漳州人在槟城修建的供奉“朱池李”三王爷的水美宫重修时,许泗章也捐了款,并致送横匾,上题:“同治六年丁卯季冬吉旦  惟德是依  特授暹罗国披雅麟廊福建府龙溪县霞屿社许泗章立”。

拉玛四世时代,是暹罗锡矿业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劳工像海潮般一波一波涌来,到1870年时,普吉府的华人已有2.8万人之多,到1884年已超过4万人,大部分都是矿工。1876年,拉廊矿工因工作条件与薪酬原因,发生罢工,在帮会的操纵下,演变为暴乱,啸聚成群,互相攻击,局势几乎失控。

在此之前,许泗漳以年迈为由,经国王批准,最后一次回福建老家祭祖,为列祖列宗做功德。他从老家一回来,便碰上矿工暴乱,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平息暴乱,恢复秩序,显示出老当益壮的魄力。拉玛五世为答谢许泗章的功劳,赐封“披耶丹隆素扎里玛希腊帕迪”爵号,允准许泗漳的后代世袭爵位,并赠送1200英亩土地和大量金银财宝。同时任命他为拉廊府最高行政官职的监察官(地位相当于摄政王)。

许泗漳的六个儿子,都受封赐爵号。大子许心正,拉玛四世时受封为“銮西罗哈普密披塔”,任拉廊府府尹助理,但可惜去世较早。二子许心广,成为父亲的继任人,出任拉廊府府尹,后来又被委任为春蓬的专员,拉玛四世时受封为“銮西罗哈普密披塔”;拉玛五世时又先后封为“帕西罗哈普密披塔”和“披耶腊达纳硕提”。几个弟弟(心卓、心勤、心德、心美)分别出任春蓬府、浪宣府(今属春蓬府)、董里府任行政长官要职。家族之中,共有十人受封为“披耶”,五人受封为“帕”,五人受封为“銮”,三人受封为“坤”,一人受封为“扎门”。是暹罗华人中受封官爵最多的家族,威权隆重,门庭赫奕,在拉廊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许泗漳因患背骨结核病,1882年,以86岁高龄去世,葬于拉廊柯树漳的金钟山山坡。举行葬礼时,许泗漳的儿子上书国王,请求恩准在墓地上为父亲立一块纪念碑。国王亲自了签发了批准手谕,并派特使送来香烛、檀香花、纸钱、三法衣(安陀会衣、郁多罗僧衣、僧伽梨衣)以及10匹白布、50把伞和50双鞋作为祭品。

墓园按照中国风水格局构建,墓前有石马、石狮、石牛、石柱、石武将、石文官各一对。在高高耸立的石碑上,镌刻着暹皇御赐碑铭,上端为暹文,下端为汉文,记述许泗章及家族简史。碑座刻着一行文字:“生于嘉庆丁巳年十一月廿五日,卒于光绪壬午年四月初九日,享年八十六岁。”今天在拉廊市还有一座许泗章陈列馆,设在他的故居。陈列他的遗物——包括那根他当初逃出漳州随身带着的扁担,他无论走到哪里,晋升什么官职或爵位,都从不丢弃这根扁担——还有他坐在藤椅上、拄着手杖的石膏像,供后人瞻仰。

1916年7月1日,曼谷王朝拉玛六世颁布诏书,将“那·拉廊”封予所有许泗章的后代作暹罗名字的姓。泰国所有姓“那·拉廊”的人都是许泗章的后代,成为泰国社会的贵族姓氏,枝流叶布,瓜瓞绵绵。

许泗漳的第六个儿子许心美,1857年生,12岁时随父亲回福建祖籍,读了三年“人之初,性本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他回到暹罗时,已是一位英姿勃发、心雄万里的少年郎。长大后,他也踏着父亲的足迹,走上了从商、从政的道路。由于他为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专替人拔丁抽楔,在当地名气很大,深得拥戴。

许氏家族在泰国:敢挑战洪门的猛人

许心美

1876年,普吉矿工爆发骚乱,属于“义兴会”的矿工与属于“本头公”的矿工,因为争夺矿场水源,大打出手,骚乱蔓延到府城,府尹无力处理,需要国王派钦差大臣帕耶贴拍巴春率领大军,前来镇压,才稳住局势。为了整治普吉省的地方治安,许心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向洪门帮会宣战,一举扫灭了在当地势力最大的建德、义兴两个堂口,令国王对他刮目相看,赐封“銮波利腊罗威赛”爵号,把他派往拉廊府辖下的达拉武里任长官。

达拉武里属四等城市,行政中心位于山区,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发展受到极大制约,许心美揆篆伊始,即力排众议,不避艰巨,把市镇迁往那居区的海滨平原地带,大船能从海路进入,极大地方便了贸易。不几年间,商贾聚集,兼有海市,货物堆积,市面一片繁荣。1891年,拉玛五世到南部各地巡视,驾临达拉武里,亲见许心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不禁满心欢喜,立即把他调到更为重要的董里府担任府尹。

许心美初到董里府时,发现这里和达拉武里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发展受阻。洛坤山脉蜿蜒而下,横在董里府与高头廊府之间。然而,经过治理达拉武里,许心美已经有了一点心得,悟出了一个道理:“要致富,先修路。”上任后,他首先招募民工,叩石垦壤,凿山架桥,建成了从董里府到高头廊府的70千米盘山公路。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又修建了从董里到春蓬的公路,这是暹罗第一条穿过大山的隧道公路,打通了泰南与泰北之间的经络,对泰南各府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疏淤通塞、开浚导流的作用,整盘棋子就活了。国王为了嘉奖许心美,赐予他“披耶力大那色提”爵号。许心美更被史家誉为“泰南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统治者”。

许心美在任期间,还做了一件对泰国经济有深远影响的事情,就是从马来亚引进橡胶树到暹罗,种植成功并加以推广,发展为泰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堪称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伟业。

说起引进马来亚橡胶树,坊间流传着一个绘形绘色的故事。相传1893年许心美以官方身份到马来亚访问,觅得一株橡胶树的树苗,偷偷藏在行李之中。过海关时,马来亚的海关人员非常认真地逐件翻查行李,随行的人都提心吊胆,但许心美却从容淡定,谈笑风生。原来他的行李箱是特制的,树苗藏在暗格里,难以发现,顺利躲过了检查。回国后,他在府衙门前,种下了暹罗的第一株橡胶树苗,像母亲照料孩子一样,浇水施肥,培土除虫,每天都来丈量一下,看它长了多长。树苗也不负所望,蓬勃生长,舒枝展叶,郁郁葱葱,后来结出一树饱满的果实,在暹罗各地生根发芽。许心美因此得了一个“泰国橡胶之父”的美名。

许氏家族在泰国:敢挑战洪门的猛人

许氏家族,最上为许泗漳,右下角为许心美

确实,泰国的橡胶业,从许心美偷带回来的这株小树苗开始起步,到2011年,橡胶可收割面积已达到约1270.8万莱(1莱=1600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出产国,拥有500多家橡胶制品工厂。今天,橡胶在泰国成为与大米、锡砂、柚木并列的第四大重要资源之一,而追本溯源,这四大支柱产业的早期开拓,许氏家族便占了两个——许泗漳经营的锡矿和许心美引进和推广橡胶。

许心美引进暹罗的植物还不止橡胶一种,如今遍布泰国的巴迪攀松树,也是他引进来的。还有好几种观赏植物,也是由许氏家族的人引进种植的。因此有历史学家称许氏家族是泰国植树造林的鼻祖。许氏家族对泰国经济的贡献,可谓不朽矣。

许心美担任过普吉省省长。1901年,他到曼谷述职,被任命为王室侍从。他当着内务部各位王公大臣的面,操起剪刀,断然剪去从小父亲让他蓄的长辫子,以示加入暹罗国籍。当时辫子是华侨的标志,留着辫子表示仍是中国人,官府做人口统计时,也是辫子来区别华人和泰人。许心美以剪去辫子,就是表示彻底归化。1913年,许心美病逝于槟城(也有人说他是遇刺身亡的),享年56岁。为了表彰他对泰国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引进移植推广橡胶的功绩,1950年,泰国政府在董里府为他立了一尊铜像。

2013年,是许心美逝世100周年纪念。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与泰国皇家领事合作,在槟城旧关仔角拉廊公园竖立了一块“泰国古迹巡礼”历史看板,以纪念许氏家族在槟城及泰南的贡献。时任泰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吉迪拉在主持“泰国古迹巡礼”历史看板开幕仪式上,高度评价许氏家族,他特别指出,许心美的贡献包括修筑大道和兴建码头等。而吉迪拉本人也是许氏家族成员之一,中文名许清通,是许心美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