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火连天,不少华侨返国避乱。当时,老城区与西关地区已是人烟稠密,难得一偶安居,而东山仍属郊野,未开发的土地尚多,可供卜筑之用,而且东山有不少基督教、天主教机构,包括教堂和学校,对于习惯国外生活的华侨来说,是定居的首选之地,因此备受青睐,纷纷独资或集资在这里购地兴建住宅,或自住或出售。新一轮的开发热潮,由此而启,荒岗乡野的景色,逐渐消失。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寺贝通津教堂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左图 广州七中校舍 右图 培正中学

最初兴建的华侨房屋,主要集中在龟岗、启明大马路、署前路、培正路、恤孤院路、新河浦一带,逐渐向北扩展。从1922年开始,共和村一带也盖起了一幢幢崭新的华侨房屋。这些房屋的样式,大多充满异国情调,红砖清水墙面,华丽的山花顶,典雅的券拱门楼、罗马柱廊,精致的铁铸窗花,绿树成荫的庭园,造型别致独特,或豪华繁复,或朴素淡雅,各具风格。

1928年以后,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1932年广州市政府制订《广州城市设计概要草案》,对住宅区建设有以下表述:“本市人口,将达百万以上,近日尚日见增加,又本市发展以后,将成为海外各地回国华侨之聚居地,故对于全市市民之住居问题,须划分大规模之住宅区,以资容纳。查现下分区之大概计划,以住宅区范围,占全市区面积之大部分。其区域占有河南之中北全部。又东山迤东一带之地,以达车陂东部,则自白云山以东,三元里附近,再由白云山至飞鹅岭之东南麓。又芳村东南部勷勤大学附近之地,均可作风景优美之住宅区域。”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左上简园 ;左下逵园

右上慎园;右中春园

右下明园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一带被纳入了“风景优美之住宅区域”范围,由于属新开发地区,空间较大,可以从容规划,市政府决定把农林试验场两边的松岗、竹丝岗、马棚岗,建成模范住宅区,规划面积达612亩,除执信女子中学占去120亩外,其余地区分六期工程进行。所有新建楼宇,与东山已有的教堂、华侨住宅等西式建筑风格,保持和谐统一,作为广州的高尚住宅区。

兴建现代住宅区,道路、水电均为基础条件。东山地区从1915年起由五仙门发电厂供电,并从1930年开始逐步增加对东山地区的供电;1929年东山水厂建成,开始全天候供应自来水。电力和自来水的开通,促进了梅花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以中山公路为主干,延伸出多条南北走向的横路,而横路又再延伸出横路,一个网格状的道路系统,渐现雏形,整个地区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龟岗大马路(图片来自网络)

1930年,陈济棠在大水牛岗西侧辟地修筑官邸。大批广东的高官显宦,包括林云陔、陈维周、林翼中、林直勉、古应芬、萧佛成、余汉谋、李扬敬、缪培南、香翰屏、黄光锐、陈庆云、周宝衡、杜益谦、周景臻、李务滋等人,也在陈公馆周围择地兴筑住宅,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命名为“模范村”,后改称梅花村。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梅花村是模范住宅区中的模范村,政府希望它成为“全市住民的先导”,在全市其他新开发地区推广。因此对梅花村精心经营。广植花木,平整道路,修筑大渠,清洁环境,营造广州第一个绿化住宅小区;1932年,模范村的道路全部铺成沥青路,周边还开辟了达道路、东风东路、福今路等马路,与中山一路、三育路、烟墩路等新旧马路相连接,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开通从东山至市中心的两条公共汽车线路,一条行走文明路到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一条行走惠爱路(今中山路)到财厅前;修建了梅花村、福今路一带的下水道。1933年,由上海复旦大学校友李泰初等人创办的私立复旦中学,也从纸行街迁入梅花村新建校舍,增设高中普通科和师范科,并附设小学,招收学生800多人。

东山小洋楼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东山从乡郊变都市:史诗级的华丽变身

至1935年前后,“模范住宅区”建设雏形已现,遍布东山的小洋房,成为广州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为居住在梅花村的业主,大多是炙手可热的权贵,故坊间流行着“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谚。

政府原来还计划在燕塘兴建赛马场,然后在市内兴建一条跑马场路,从百子路(今中山二路)经梅花村地区,连接石牌,再通到瘦狗岭;并计划铺设一条双轨电车路,从东山口经梅花村地区至东圃,再延伸至黄埔。草图已由设计委员会审核,但因政局变化,陈济棠下台,各项建设计划,均告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