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与海外有悠久的通商历史,西方文化与器物,早已通过海路,渗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州人把火柴叫“洋火”,雨伞叫“洋伞”,蜡烛叫“洋烛”,布料叫“洋绉”“洋呢”,汽水叫“荷兰水”,铁钉叫“洋钉”,镀锡铁皮叫“洋铁”,十字镐叫“洋镐”,钢铲叫“番铲”。商人、士绅们也模仿起洋人的礼仪,比如握手、脱帽、鞠躬等。

       清代末年,身穿西服,头剪短发,往往被认为是维新人士,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广州的《赏奇画报》上,刊登了一则趣闻:“有两人服西装,其一剪发,同在云来阁品茗。”西装与剪发,都是现代性的符号,而上茶楼饮茶,是传统性的标志。当两者在同一个背景框架中出现时,便成为新闻了。

       民国以后,崇尚西方文化,成了一股潮流。人们以模仿洋人为时髦,城里的西餐馆多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吃过西冷牛排、芝士面包、葡国鸡为傲。穿一身笔挺的西服,衣袋露出手帕一角,头戴白色拿破仑帽,手持一根士的(中国人称之为“文明棍”),说话夹一两句“骨摸宁”,是现代“文明绅士”的标准形象。

民初广州流行的“文明新装”

       有时这个形象还会加上一根香烟,香烟是从外国传入的玩意,很多人吸上了瘾,终日手不离烟。富商大贾、缙绅先生、政府官员、豪门少爷和江湖猛人,最初喜欢三炮台牌,后来民族主义兴起,抵制洋货了,便转向金龙牌、七星牌、无双牌、喜鹊牌、百雀牌;而一般小市民和学生喜欢地球牌、多宝牌、金字牌等。

       为了迎合民族主义的潮流,香烟广告往往刻意淡化“洋味”,让人觉得它天生就是本土的,比如美丽牌香烟广告以游荔湾这种乡土活动作为卖点:“偕伴侣游荔湾,携美丽牌香烟,可增添无限风光。”珠江牌香烟广告雅得像唐诗宋词:“欲寄相思无红豆,斜晖归棹买珠江。”而孖圈牌香烟广告则相反,俗得像广州市井的口语:“孖圈抵食,抵食孖圈。”让人一听就记住。后来,美丽牌香烟推出新广告,也换了更贴近市井的风格:“日长无事,麻雀消遣,一物莫忘,美丽牌香烟。”宝塔牌香烟的广告,直接把吸烟与救国联系起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宝塔牌香烟,是救中国命的。诸君见了这七级浮屠,更当想想救国的责任。”百雀牌也是诉诸民族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睇戏睇成套,食烟食味道。我们大众奋起,争点气味来!”

       在新文化运动风靡云涌的年代,“拥护西装”、“打倒长衫马褂”、“眼镜精神不死”、“皮包万岁”的口号,深入年轻人的大脑。国产土布往往只能靠“爱国”促销,否则根本不是洋布的对手。1923年第七甫同德夏布庄广告是这么宣传的:“世界文明,爱国热诚,衣服文明,国货要兴”。民初有一首竹枝词,反映了这种文化心态:“东方人好饰西方,绸缎绫罗似滞场。厌旧喜新同一慨(概),美洲士女又唐装。”注释有云:“美洲士女好玩麻雀,在家又好穿中国服装,广州西关新衣店办此货出口者颇兴旺。”

民初广州流行的“文明新装”

民初的女子服装

       军政界、文化界和学界一切以洋化自诩的人士,更喜欢永汉路、惠爱中路,没事都往那里跑。在大新公司周围,汇聚了最多的书店、眼镜店、文具店、西服店、西餐馆、照相馆、百货公司,囊括一切文明世界的妆身之物,年轻学生的揸腰散尾西服、长而窄的领带、轻而软的西式内衣、穿袜式竹筒裤、窄边企身白草帽、金手表、红皮提包、自来水笔、博士架(眼镜)、透明丝袜、言情小说、裸体美女画片、百美图、香口糖、朱古力、五色布纹信纸信封、印花素巾,这里尽有尽有。男学生的标准形象是:“腊肠其裤,揸腰其衫,自来水其笔,博士架其眼镜,和尚其帽,步步尺七,满口AB。”女学生的形象是:“裙短至膝,衣长及股,鸡翼其袖,杏仁其领,顺其襟,卷其发,襟头夹一支自来水笔,穿黑白相间之鞋。”

        许多政府高官,都有留学欧美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厌恶,对西方文明的崇尚,影响社会风气,至为明显。早在1912年民国刚成立时,广东军政府就下令废除“七夕”妇女乞巧的“陋习”,派警察查禁售卖七夕物品的店铺。在拆城墙筑马路时期,大拆古旧建筑,已是一种宣示,迨至国民政府成立前后,达至高潮。

 

民初广州流行的“文明新装”

民初广州流行的“文明新装”

       国民党广州市党部的风俗改革委员会,发起移风易俗运动。每晚都派人到中央公园、西濠口、天字码头、十八甫等繁华地段,进行演讲,号召民众破除迷信。区芳浦、林翼中、陆幼刚、程天固、欧阳予倩等名流,在中央公园播音台发表演讲,宣传迷信之害,以唤醒民众,尽早破除。风改会的宣传员走上街头,张贴禁止七夕拜仙、烧衣的布告标语:打破七夕拜仙陋习!打破七夕烧衣陋习!七夕烧衣是不良的风俗!七夕拜仙是怪诞的举动!七夕会牛女是无稽的诳言!禁止七夕拜仙烧衣!谁敢烧衣拜仙即拿送公安局究办!禁止商店贩卖七夕拜仙烧衣用品!禁止七夕拜仙烧衣是改革风俗的起点!一致遵照公安局布告废除七夕拜仙烧衣!我们自动起来废除七夕拜仙烧衣!

       七夕那天,仓边路天官里有三位妇女,在家中摆设香案果品,烧香燃炮仗拜仙,风俗改革委员会的志愿者闻声赶来,通知警察上门拘拿,把三个妇女押到警察局进行训诫。新闻登上报纸,说这三个妇女“一路上哭哭啼啼,请求释放她们”。

民初广州流行的“文明新装”

民初青年的流行服装

民初广州流行的“文明新装”

       端午赛龙舟也作为“陋习”,被革除了。城市中心不再有赛龙舟的锣鼓声,只有在远离市区的东山寺贝底、河南小港一带,还可听到隐约的锣鼓声。一位老广州人感叹:“‘憧憧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凑我睇龙船,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谷米又平,仔女又快大,娶埋新抱,女又嫁晒。’此数十年前之童谣也,迨闻赛龙舟迭次滋扰,发生械斗,当道遂禁止竞渡,每届端午,即禁令重申,自是龙舟深埋地下,不复闻‘怦咚咚,怦嘞嘞’之声。童子以无龙船可睇,此歌不唱久矣。”

       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奏效,中国官场的事情,往往是一阵风,刚开始时好像来势汹汹,但刮过去了,一切又回复旧观。许多旧风俗,在历史上不知被禁多少回了,最后也都卷土重来。直到有某些人发现,对这些旧风俗,最好的办法不是禁,而是把它们统统变成商业活动,它的意义就全变了。

(图片来自广州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