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里的村庄”,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部份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
广州的城中村,其中大多是古代中原移民迁移到广州定居而成的。开村历史较早的有河南的沥窖村(早至周代)、康乐村(早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下渡村(早至汉代以前),开村历史较迟的就算越秀区的登峰村和天河区的林和村了(清代)。而其他的城中村,开村时间都相对集中在宋、元、明三个时期。这三个开村相对集中的时期,是和历史上几个南迁移民潮的时间相吻合的。这期我们就拣选几条有特色的城中村,讲讲箇中故事。
例如杨箕村、冼村和石牌村,它们可以分在一队,因为它们在古代曾经同属永泰乡管辖的范围。
先讲讲杨箕村,在北宋时期,杨箕经已有最早落户的黄氏族人。当时的杨箕村是一块被珠江水冲积成块状的小沙洲,形状颇似筛米用的筲箕,故此被命名做“簸箕里”,到明朝弘治年间,此地改名“簸箕村”,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广州有两条簸箕村,而将河南的改名作“南箕村”,将东郊的改名“杨箕村”,是因杨箕附近多有杨桃园之故。
而在猎德附近的冼村也是在宋朝开村的,但开村的人却并非姓冼,而是姓陈的。最初这里叫“永泰乡陈公村”,到了明朝,陈氏族人由于风水原因迁离此地,而此时村中冼为最大姓,于是便改名“冼村”。在二十世纪的“文革”时期,冼村曾经一度改名作红旗大队,后来又恢复“冼村”之名,成为现在珠江新城最后一个城中村。
至于石牌村,在南宋时期因董氏族人最先在此定居而得名“董村”。到了明代,随着董村及附近的池氏族人择新地建屋,两族人的居住地连城一片,因新地区位于庙边岗,故双方商议后订立新村民,叫“庙边村”。及至明嘉靖年间,因村中又石马、石龟等石器众多,而改名“石牌”。
猎德村亦颇有意思,它开村自宋朝,历史达八百年之久,其原居民为粤北珠玑巷南迁的移民。村又分东西猎德两村,皆因古时附近有猎德镇而得名。又有传,话猎德村原名“永泰村”,时有一位姓猎的将军有恩于村民,为纪念将军而改名“猎德”。
从这些城中村的历史、故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城中村正正就是广州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的身份印证。正当城中村古朴的一面离我们渐行渐远时,我们广州人的根又在何方呢?
长按、放手识别二维码加关注哟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