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了一下古时候皇上爱不爱听真话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古代的老百姓爱不爱听真话?

我们先来看个案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项梁扶持楚怀王为反秦大军的盟主。后来项羽和刘邦崛起,一个在巨鹿之战一战成名,一个则以奇袭之计率先攻破咸阳,成为最具号召力和实力的霸主和诸侯。

但手头无兵无将的楚怀王并不甘心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视自己为义军领袖,结果被项羽暗中派人杀死。

后来楚汉争霸,刘邦出关之后,准备出兵攻打项羽。这时候,有个儒生跑来找刘邦,建议他打出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号,一定能号召天下。于是刘邦为楚怀王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仪式,在仪式上哭个呼天抢地。百姓都同情怀王,见刘邦哭得这么伤心都很感动,纷纷投入汉军,刘邦的军队一下子就扩充了很多人。

刘邦对楚怀王并没有什么感情,他自己想做皇帝,楚怀王无论如何是个障碍,项羽不动手他也是要动手的。所以刘邦这一场大哭毫无疑问是做给大家看的。

问题是,当时的百姓偏偏就好这一口。如果刘邦跟大家说真话:“老子就是要跟项羽争皇帝做,你们跟老子去打仗吧!”恐怕愿意追随他的人起码少一半。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刘邦是假哭,理由很简单。后来项羽死后,他的家乡一带不肯向刘邦投降,刘邦也是老办法,去当地大办丧礼,大哭一场,就把当地收服了。可实际上,刘邦最恨的人就是项羽,连项羽的名字都不喜欢人家提。

可见刘邦的眼泪,都是为实际利益而流。这样的人,怎么会真的哀悼楚怀王?

可老百姓就是喜欢看刘邦表演,他一哭,从军的人就多了,他再一哭,项羽老家的人就归顺了。

可见老百姓其实并没有很想听真话,他们似乎更想听好话,听自己想听到的话。

当然,有的时候老百姓也不是不想听真话,而是搞不清什么是真话。

明朝末年,袁崇焕受命镇守辽东。皇太极打不通山海关,于是绕路蒙古草原入关攻打北京城。袁崇焕率领辽东军回援,在北京城外与后金军大战。后来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皇太极退兵,而袁崇焕则被凌迟处死,罪名是私通后金。

当时京城的百姓听说袁崇焕是汉奸,对他恨之入骨,竟然出钱买他被凌迟的肉来吃。

如果说崇祯皇帝该不该杀袁崇焕还有争议,那么说袁崇焕私通后金,则是完全的鬼扯。所以当时京城的百姓可以说是“不明真相”。

但你如果真对京城的百姓说,我们大明的军队真的打不过后金,所以才给他们轻易杀入关,打得满地找牙,我估计当时京城的百姓也不愿意相信。

他们觉得我们天朝上国人多势众怎么可能打不过外族?一定是有汉奸作怪,而“袁崇焕通敌”这个罪名很完美地迎合了他们的想象。

 

有趣的是两百多年后,轮到曾经的外族——满清王朝自称天朝上国,而他们对于打不过洋人的解释也与当年如出一辙——有汉奸!

而把镜头往前推,在南宋末年的时候,面对蒙古人如狼似虎的攻势,大家也是习惯性地把黑锅完全推到权相贾似道身上。没有人愿意相信,当时的南宋,确实打不过蒙古。

人如果太久听不到真话,可能真的会习惯了谎言。时间一长,你就算告诉他真相,他也不肯相信了。

例如大家都愿意相信唐伯虎七个老婆享尽齐人之福,不相信他其实空虚寂寞兼且冻兼且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