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列车,今天正式发出。

 

和过去的一样,识广又在一天行将结束时和大家见面。

 

作为一个新的十年的开始,识广想和大家聊一下,我们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简单认识,以及我们怀念什么,我们又在期待什么。

 

过去的十年,广州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

 

2010年,广州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当天,海心沙广场放了足足16万发烟火。

 

2011年,天河CBD管委会挂牌成立,天河将广州市中心的皇冠从越秀手中接过,从此牢牢戴在头上。

 

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在广州问世,中国互联网的大河,冲破之前的堤岸,进入一片全新的原野,奔流至今。

 

2014年,萝岗区与黄埔区合并,广州东进的战车斗志昂扬。

 

2016年,回迁的杨箕村在村口摆下1500桌宴席,觥筹交错间,曾经强拆的烟尘被酒水和财富灌满。

 

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举办,虽然期待中的最高领导人没有莅临,但全球政商领袖的云集,仍然有力地宣示了广州要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勃勃雄心。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出炉,广州和深港澳一起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这些“大事件”极具冲击力地塑造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和我们城市的生活。

 

但在历史的盘根错节之中,还有许多“小事”,更加让我们感受深刻。

 

2010年江南西撑粤,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2014年大学城女环卫工人集体罢工,2015年中大毕业礼彩虹旗事件……

 

虽然相对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这样的事件已经变得稀有,但仍然一次又一次擦亮这座城市的底色,提醒我们广州何以为广州。

 

回望过去,广州远远不只是饮食上的“挑剔”和着装上的随意,它有一种气定神闲却根深蒂固的骄傲。

 

这种骄傲从三元里,从纪念堂,从农讲所的红棉,从289的油墨,一路承继下来。

 

平民立场,曾是这座城市身上最闪亮的勋章。在凌冽的北风中,它坚定地捍卫了火热的南国声色,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永远不应该被磨灭的,面对集体时的个体尊严。

 

就在十年前的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做过一期“爱广州的60个理由”的封面专题,第一个和第二个理由就是“离香港近,离北京远。”

 

虽然北京的影子越伸越长,而香港,如果我们谈论的还是那个曾经用法治、廉洁、现代化的形象折服我们的城市,它已经越漂越远。虽然那些曾经锋利的已经被磨平棱角,曾经勇敢的也越来越谨慎。

 

但我们仍然相信,并且愿意践行。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和将来依然坚持要做的东西:

 

真诚地记录变革中的广州,或宏观或微观,或群像或个体,或深沉或轻快,但最重要的,是真诚,去以此还原这座城市在光和暗,亮点和痛点之间流动的生活。

 

是的,尽管我们平时似乎总是挑刺,唱衰,摇头叹气,我们平时的文章总是喜欢用问句:“广州xxxx吗?”但我们还是会用“深爱”去描述识广和广州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焦虑与希冀,它只值得被挥洒在一座足够伟大的城市身上。而广州,就是这座我们认为曾经伟大,并且期待继续伟大的城市。

 

创作是基于一种自由表达的冲动,但创作者却受制于自身和外部的种种束缚。我们的工作,就是保持这种张力,并尽力做到真诚的表达。

 

我们做的,并不比广州媒体黄金时代任何一块闪亮招牌做的东西更高大,但是,我们渴望在它们已经逐渐暗淡时,尽可能打捞一点曾经的荣光。

 

识广曾经有一篇推文——《粤语咁多形容词,为何生猛最衬广州?我们怀念曾经广州的生猛无比,询问广州能否生猛依旧。

 

我们选择了向你,广州青年,来袒露我们在新一年,新的十年的期待:广州青年,即使不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也是日正当中。

 

这座城市曾经最宝贵的精神或许不再熊熊燃烧,但只要青年一代能够对它了解和认同,甚至将其在每一个庞大机器的内部小小地付诸实践——那即使是北风下的烛火,也能在未来的十年默默照亮南方。

 

撰文 | 克朗代克

© THE END

封面摄影师:刘海栋

互动话题

谈谈你所理解的“广州精神”

下一个十年,广州能否生猛依旧?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识广,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下一个十年,广州能否生猛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