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宣布正式闭馆。在闭馆通告中,红专厂当代艺术馆煽情地写道:
“十年努力,终于还是无法逆转被关闭的命运,随着一台又一台从事推倒和拆卸的大型机械鱼贯而入,往昔的一切将在我们眼前沦为一片废墟,化为乌有。”
毫不意外,这篇通告阅读量迅速突破10w+,评论中满是哀叹和同情。
面临拆除的创意园不止红专厂。上个月,与红专厂齐名的客村TIT创意园也公示了要建造总部大楼的规划。如果规划得以通过,将来TIT也将变成矗立着广州科学馆和写字楼的地块,不再是目前都是低层建筑的面貌。
消息一出,网上也是一片惋惜、不理解的情绪。
在宏大的城市发展规划面前,创意园这种形态显得异常脆弱而无可奈何。此前,在《谁杀死了红专厂》一文中,识广已经详述了红专厂拆与不拆背后的撕扯与角力。
但也应该注意到,就在红专厂、TIT拆除和即将拆除的同时,从去年到今年,树德之光、B.I.G.海珠湾艺术园、O2青创社等创意园又不断涌现。可以说,过去的十年,就是广州市创意园数量井喷的十年。
抛开那些或真或假的怀旧情绪,广州真的需要这么多创意园吗?广州众多创意园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未来,广州的创意园们将何去何从?
十年井喷
2004年,位于白鹅潭下市直街1号的信义会馆开业,成为广州第一个文化创意园。
信义会馆的前身是珠江边上的一家机械制造厂。自“一五计划”以来,类似的工厂就开始在广州老城区周围如白鹅潭、工业大道、员村-琶洲等区域扎堆分布。它们为广州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却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衰落;随着广州城区的不断扩张,众多厂房既显得突兀,又占用了土地发展空间。
为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同时也是为了迎接亚运“整顿市容市貌”,广州市在亚运前加速推进“退二进三”,陆续迁出广州市内的大型工厂。
2008年广州市颁布了《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和《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工业用地处置办法》,提出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土地原则上纳入政府储备用地,但也可利用原址从事房地产开发以外的第三产业,并优先鼓励旧厂房出租或自营创意产业。
相较于空置等待开发,改造成为创意园显然是更为实际也更有价值的选择。就是在上述文件发布之后,广州市的创意园开始大量涌现。
当时广州响应“退二进三”的企业数量多达300多个,因为城市开发的节奏,除了部分厂房被纳入政府储备用地,绝大多数走起了信义会馆的创意园模式。如广州纺织机械厂的原址变身为TIT创意园、广州鹰金钱罐头厂变成了有名的红专厂、就连珠江啤酒厂也变成了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等等。
在亚运举办的2010年,广州的创意园数量就已经提高到39个。
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红专厂。经由集美组的游说和时任部分领导的推动,广州市兴冲冲地准备以红专厂为核心打造“北岸艺术园区”。2010、2011年,红专厂连续两年成为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还获得“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的称号,并成为广州人眼中的“广州当代艺术地标”。
但更多的创意园并非像红专厂一样把“文化、艺术追求”挂在嘴边,而是根据区位和产业基础,老老实实做起了厂房出租的生意。
“创意”的两个字也在被逐渐被淡化或泛化,例如太古仓、琶醍实际上成为了酒吧街,原来主打服装设计的TIT因为微信的入驻逐渐成为一个互联网特色大于设计特色的创意园,羊城创意产业园则由一个建筑设计为主的产业园逐渐转变为泛音乐产业园。
根据产业基础的不同,不同城区也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天河的特色是互联网产业+家居/建筑设计产业、海珠的是影视会展产业+服装设计产业、越秀的是动漫文化产业、荔湾则主打设计工艺产业。
与此同时,番禺、白云等城区依托附近的大学资源和工业用地,也陆续开发了一些创意园,比如番禺花城创意产业园,白云的嘉禾创意园、8立方创意创业园等等。
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底,广州创意园增至62个。
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园,也逐渐成为了写字楼之外的最重要的一种办公场所供给。相对于写字楼,更自由的呼吸空间、更灵活的改造空间显然是创意园的独特优势。除此之外,相较之下便宜的租金,也更符合中小企业需求。
创意园增多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去年,树德之光、小马驹、唯品同创汇、B.I.G.海珠湾艺术园、岭南创意园等宣告建成;今年,在海珠的工业大道又新添了O2青创社、积优石榴仓;明年,员村的TIT智慧园由即将竣工……
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各种创意园数量超过100个。可以说,过去十年,就是广州市创意园数量井喷的十年。
正如上文所言,广州共有300多家企业响应“退二进三”。也就是说,未来广州市创意园数量还将越来越多。
冰火两重天
“250元/平”、“300元/平”——这不是东塔、西塔这些广州最高端的写字楼的租金价格,而是TIT、289创意园的对外报价。
事实上,即使承受得起这个和珠江新城甲级写字楼相差无几的租金,也未必租得上,因为实在太火了,火到物业可以挑选符合园区定位、特色的企业。
“完全不愁租。”广州创意园界的“天之骄子”——TIT创意园的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识广。这座2010年正式启用的创意园,最初的定位是时尚、设计产业,但因为微信的入驻,而把主题定位调整为“时尚、创意、科技”。但即使没有微信,得益于仰头就可以看见小蛮腰、5分钟步行到达客村地铁站以及丽影广场的独特交通优势,它也不用为租不出去发愁。
论起租金,越秀的289艺术园区更敢叫价。虽然冲到了300元/平,这块临近珠江新城和五羊邨地铁站的“风水宝地”还是做到了又贵又旺。最近在园区的一个显眼位置贴出了招租告示,负责招租的黄生对识广说:“很多过来问了,我们在挑选优质租客。”这种自信,可能在珠江新城的高档写字楼群里也找不到几家。
虽然不像TIT、289那样处在市区核心位置,处在天河的羊城创意产业园、海珠的北岛创意园、荔湾的1850创意园租赁情况也都丝毫不差。“这两年的商家都非常稳定,没有怎么变过,很少出现退租、转租的情况”,在北岛创意园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识广君。
但并非所有的创意园都像上述这些一样兴旺,而且是典型的冰火两重天。
比如,位于天河渔兴路的树德小马驹创意园开放招租快一年了,园区内还是没几家租客。
“快10点半了,也没有一个来看铺位的”,发出这句抱怨的正是小马驹创意园的招租负责人,他一边要焦虑“怎么打响园区知名度,提高出租率”,一边还要忧愁“怎么留住现有的租客”。——年头好不容易租出去的一个餐饮铺位,因为生意实在过于惨淡,租了几个月后,铺位老板还是决定转租他人。
小马驹是大名鼎鼎的创意品牌“树德生活”开发的一个子创意园,原本要走文艺路线的。然而惨淡的出租率,令其不得不改变思路,已经放弃“人文生活”的标签,“不限行业,现在租出去的铺位有做餐饮、电商、会计事务所,甚至卖红酒的”。
丽影广场附近的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境况也好不到哪去。它的前身是杨协成马蹄爽饮料厂的原址,广东人对这款饮料不会陌生。开业两年,还仅仅租了几十户。
创意园的负责人告诉识广君,“除了主楼的一二楼租去了大半儿,三楼基本还是空荡荡。”主楼之外的其他楼房更不用说。
一位正在看铺位的服装设计创业者向识广君抱怨:“租金70元/平,这个价格我们是非常满意的,但租客实在太少了,我都有点担心员工加班晚了的人身安全了。”
在广州,面临“租不动”问题的创意园,前面二者并非孤例。上广东产权交易所会看到,许多创意园在网站挂“招租”挂了一年了,仍没租出去一个铺位的,即便报价已经低于60/平。
天河、海珠、荔湾的创意园不容乐观,南沙、白云的创意园同样令人“堪忧”。小马驹的招商负责人告诉识广,“树德生活”很早之前便已经在南沙建了创意园,但空置率长期居高不下。
和很多人印象相反的是,年轻人心目中的“文艺圣地”红专厂,租赁情况其实也一直差强人意。除了少数的艺术场所,绝大多数租给了餐饮企业。直到放下身段引入游戏公司,红专厂的租赁情况才真正有了好转。
分析原因,位置、交通显然比园区定位、品牌知名度对租赁情况的影响更大。租赁好的,要么位于城市核心区域,要么就是地铁通达,最火爆的则是两者兼具。那些租的不好的恰恰相反。
以杨协成创意园为例,貌似处在中心区,实则远离地铁。最近的一个地铁站点是在艺苑南路尽头的客村地铁站,从艺苑南路一路走过去,没有看到一个公交站牌。
但除了无可改变的地理位置,实际上许多创意园之所以租赁情况惨淡,和定位不清晰,毫无设计感,服务质量差也关系密切。这里,正面的例子就是树德,反面的则不胜枚举。
其实,和国内诸多知名创意园比起来,广州的创意园整体水平都不敢恭维。科韵路地铁站附近某知名创意园,常年满租,但不仅缺少设计、缺少创意氛围,连公厕卫生问题都迟迟解决不了,经常进了创意园大门,就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令人印象深刻。
“临时建筑”?
如果从位置、交通的角度分析,红专厂、TIT的命运并不难理解。两个都坐拥豪华江景,一个正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上,旁边就是琶洲互联网数字集聚区;一个处在琶洲对面,早已被规划进国际金融城。
无论改成写字楼还是住宅抑或打造成公共文化空间,其收益都比做成创意园来得更高。广州市对这些地块早有规划,其命运其实早已被注定。
本来,2008年的《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工业用地处置办法》中早已明确:
企业利用原址从事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后,因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或政府储备土地等原因需要征收企业土地时,企业应当自政府提出征收土地之日起,无条件配合政府开展征收工作,征收时按原用地性质给予补偿。
当年,北岸创意园文化园拆迁引发争议的时候,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说的一句话一样:“北岸创意文化园当初就是个临时建筑”。上述文件也无异于说,创意园也只是个过渡时期的“临时建筑”。
今年3月,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微博宣布,“文艺圣地”红专厂,将会夷为平地,全部规划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备用地。6月,广州市公布海珠生态城控规和文化设施“四大馆”的选址规划,TIT创意园是“四大馆”规划选址方案的备用地。这些,也不过是宣布这些“临时建筑”终于到了要动的时候而已。
至于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公告中所谓:“就在城市创意空间已然成熟但轰然倒塌之地,又有多少无必要且无个性之高楼大厦会拔地而起,其将何利也哉?”显然既不符合事实(——“已然成熟”),又带着一种矫情的天真(——“无必要且无个性”)。
反观TIT显然懂得顺水推舟,反正都是要拆,与其让肥肉掉到房产商嘴里,不如我先咬一口。狡猾的TIT是这样讲的:“为解决将来空间受限和园区吸引力下降的问题,TIT将在广场东路以东建设TIT总部大楼。”
至于说,红专厂和TIT拆除之后,广州的创意园就一无可看了吗?答案又是否定的。
其实在红专厂、TIT之后,以树德之光、北岛创意园等为代表的创意园已经宣告了创意园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创意园,不再只是换个门牌,坐收地利之便,既不讲究整体设计,也不讲究服务。而是更加强调整体的设计感和对园区企业的服务。
未来,广州创意园的数量还会继续变多。只是十年过去,创意园已经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刻,我们可以窥见广州创意园的命运的未来格局:
那些被规划进城市重点发展片区的创意园,将会随规划变身,随规划消失;
那些免于“规划”的创意园,像树德之光、北岛创意园和其他新诞生的创意园,会替代红专厂成为新的城市“文艺地标”;
那些现在仍没有找到定位、出路的创意园,则在自然的市场规则中,优胜劣汰,落寞和荒废……
城市的脚步不会停下,可以理解那么多的惋惜、批评情绪,只是大可不必放大。
撰 文 | 凉亭
© THE END
互动话题
你觉得广州还需要创意园吗?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进粉丝群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