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前员工30万元离职补偿变成敲诈勒索并因此被251天的蹊跷事件,和一纸满是傲慢和冷漠的回应声明,把“民族企业”华为,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来,国人像爱国一样爱华为已经爱了整整一年,把华为推崇为“中国制造”科技创新的典范更已经不止一年,却因为李洪元事件而对华为以及华为背后的影子感到深深的失望、厌恶乃至一丝恐惧。

 

我们在失望什么?我们又在恐惧什么?我们又该相信什么?识广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事情缘起于在华为工作12年的前员工李洪元被公司辞退,拿了共30多万元的离职补偿之后,反被公司以敲诈勒索举报,公安将其羁押了251天后又因证据不足无罪释放,李洪元获得国家赔偿10万元。

 

在引发舆论关注后,华为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发表了一个109字的回应,总结起来就是两个词:拒不道歉,不服来告。

 

如何回应当然重要,这个“硬气十足”的回应充分表现了华为的傲慢和冷漠,但相比之下,离职补偿变敲诈勒索的事件本身更值得关注,也更让人感到齿冷。

 

一向有“爱才如命”、关爱员工“人设”的华为,竟然“设计”陷害离职员工,利用公权力进行报复。这样的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对劳动法的尊重是真的吗?

 

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痛恨”,华为才会把“罪名”一变再变,将一个离职的前员工送进大牢251天之久?

 

当离职员工寻求自己的正当权益,都有可能变成一种“犯罪”,这样的华为还值得尊重吗?

 

2

如果说华为的“人设崩塌”还只是让人感到失望的话,那它对公权力的利用,甚至可以合理怀疑存在的两者的“合谋”,已经不仅仅是让人失望,而至于让人感到恐惧了。

 

我们当然知道一家大企业对于一个地方的重要性,我们也对公权力对于重要企业的“偏袒”、企业对于公权力的“绑架”有所耳闻,但如果公众的猜测真的成立的话,这种事情出现在华为身上、发生在要建设“法治城市示范”的深圳,仍然让人感到寒心和惊诧。

 

如果一个企业和公权力联手去构陷一个个体,试问个体能有多少反抗之力?

 

3

与事件类似,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也“及时”地出现在了事件后续的舆论上。

例如一众媒体被404的报道,例如突然从微博热搜上面消失的话题,再例如:

昨天在知乎上热度高达2亿的“251事件”讨论,今日一早就彻底销声匿迹了,那些想要公平讨论、了解真相的网友,到头来却只得到一句「违反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的警告。

 

究竟谁人所为,吃瓜群众只能猜测。

 

4

与舆论管控同样适时出现的,还有“阴谋论”。据说李洪元事件其实是“黑公关”,目的其实是打压华为;据说,这种说法得到了华为余承东的转发;据说,相信这种说法的还不在少数。

 

与“阴谋论”同时出现的,还有大V站台,言之凿凿:“华为并不必然需要道歉。”究竟是为了博取关注,还是“洗地行为”,也没有人能够确证。

 

但仅仅是它们的存在,就已经充分展现了舆论的纷繁复杂和大V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也充分说明了华为对于国民情感的绑架。

 

5

出于对法治的尊重,广大吃瓜群众都在等一个事实真相,等华为的进一步处理和回应。

 

它的人设不能说全部崩塌,但至少也崩塌了一半。它极力辩解自己是一个遵守法律的企业,却又连基本的劳动法都谈不上尊重。它被歌颂为爱护员工的典范,实际上却是踩了蚂蚁一脚,然后对其说“欢迎回踩”的傲慢大象。

 

这因为30万所造成的“民心动摇”,是华为花多少个亿都难以平复的,无论对它的员工,还是对撑它的国人。

 

我们深知,这个事件,对华为在世界通信帝国中的龙头地位构不成多大影响。也许用不了多久,就又会有连篇累牍地赞美华为的文章出现。但又会有多少会为“中国工厂”里那些“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们发声呢?

 

我们尊重华为在科技创新上的努力,但别再把“神化”华为了。它固然是“民族企业”——有正面意义的,当然也有反面意义的。

撰文 | JASON

编辑 |π缺克

 

© THE END

互动话题

元芳,你怎么看?

别再“神话”华为了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识广,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别再“神话”华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