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拿下了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据媒体报道,剑桥大学将与北京大学在深联合办学,初步选址深圳前海。
近些年,深圳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热潮:本土自办高校迅速筹建,不断引进国内著名院校分校区,同时积极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办校。其用心之深、投入之大、成效之高让人惊讶,俨然已经从一个众所周知的“高等教育洼地”,成为一个让人瞩目的“大学之城”新星。
在深圳高等教育强势崛起的同时,广州虽然在大学数量、类型丰富度等维度上仍然呈现压倒性优势,但在办学层次、对全球顶尖院校、科研人才的引入力度上已然有落后深圳之势。
对标深圳的狂飙突进,广州高等教育该有更强的危机感了。
狂奔的深圳高等教育
一直以来,外界对深圳的印象,都是经济上的巨人,高等教育上的矮子:大学数量少,层次也也不高。但这种刻板印象早就到了彻底改观的时候了。
先说深圳的“亲儿子们”。
作为深圳第一所自办大学,深圳大学因培养了马化腾、史玉柱等一批国内互联网领军人物而著名,其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排名前列。
因此,虽然深大在很长时间内是一所二本院校,但其录取分数线却直逼一本院校。从2013年到2016年,深大大部分专业都由二本升格为一本,从一所普通地方高校,成为华南名校。
在2019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全球前1000大学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42所高校上榜,广东则有3所高校上榜,其中就有深大,排名仅次于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2012年,“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南山区成立。建校不到6年,即获批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下国内最短记录。
今年6月,南科大进入泰晤士年轻大学排行榜——主要统计建校30年以内的高校,位列全球第55位,这是中国内地高校取得的最好成绩。
深大和南科大是深圳高等教育的门面,但给深圳高等教育带来“质”的飞跃的深圳新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合作办学”。
2000年,深圳大学还籍籍无名,在对高层次院校的强烈渴求之下,深圳决定引入全国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院。
这一年,深圳一口气引入北大、清华、哈工大等三大全国顶尖名校研究所。为了引入它们,深圳市政府设立“交钥匙工程”,就是所谓“筑巢引凤”:由深圳出钱出力负责建设,学校分文不花,直接“拎包入驻”。
2014年,深圳再次掀起一阵引入名校的热潮。此时的深圳,经济实力、影响力已经蜚声海内外。在大学的引入上,深圳的目光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名校,而是瞄准了全球顶尖大学。
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落地龙岗。同年,深圳政府分别与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吉林大学三方,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
2016年,南山区引入北大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2018年底,中山大学医学研究所落地深圳 ,并与中大广州本部签署了联合培养计划。最新的项目,便是与北大、剑桥大学的合作。
一系列合作办学项目的落地,让深圳高等教育“短板”快速得以弥补。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已招生的高校14所,在校大学生数量则突破10万。
但这只是一个“中点”,2016年,深圳教育部发布了雄心勃勃的“深圳大学计划”:到2025年,深圳将拥有高校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届时将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2018年,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启动仪式上,深圳市长陈如桂也再次强调了这一“深圳大学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并将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数量目标提升到25万人。
就在今年上半年,深圳又接连发布了多项高校筹建计划: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海洋大学等新校正在筹建,并在未来几年即将面向全球招生。今年教师节,深圳又发布《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高标准建设好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高校。
这意味着,未来,深圳高等教育将继续高歌猛进。
深圳的吸引力何来?
硅谷之所以成功,与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两所顶尖高等院校息息相关。深圳在上一个四十年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除了深大校友马化腾,很难说与本地大学有多大关系。但下一个四十年,深圳却必须做出改变。
所谓“产学研”联动,产是门面,学和研才是基础,而这恰恰是深圳一直以来的短板所在。深圳是一个以创新能力闻名的城市,但之前的创新更多是模仿式创新,而不是原生式创新。创新也需要升级,升级靠的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
从这个基础点出发,深圳为什么对高等教育汲汲以求已经无需太多分析,自建高校和合作办学,改变的不仅仅是深圳高等教育匮乏的困境,还为深圳引入了大量全球优质人才资源,进而培养出更多全球顶尖人才。
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根据其官方数据显示,学校引进了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美国、中国、加拿大等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士在内的260多名国际一流人才。
北大汇丰商学院在2017年引入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邀请其成立“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而最近常见诸于媒体的深圳技术大学,其商学院院长霍尔格·哈顿旺,曾是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原副校长。
这些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对深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报道也说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引进了多位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知名教授和学者,该校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朱建征介绍,诺贝尔奖得主会给本科生教授课程,这在很多学校是不可想象的。”
深圳能吸引优秀大学和优秀人才,一方面是因为深圳市不遗余力的投入。众所周知,深圳土地寸土寸金,但在给顶尖高校使用的土地上,却很少眨眼睛。至于钱,深圳并不缺。
以深圳大学为例,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拨款金额排名”中,深圳大学以42亿,位列北大清华之后,排名第三,远远超过排名第13的中大。
同样,大学和人才愿意来到深圳,也得益于深圳大量的优秀企业为科研机构和人才提供了广泛的施展空间和就业机会。
这其中,华为就是一个代表。任正非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于人才的尊重和渴求。今年7月,“华为百万年薪招应届博士”的新闻还刷了一波屏。
广州地位岌岌可危?
一直以来,教育、文化和医疗都被认为是老大哥广州相对于深圳的最大优势。尤其是在GDP被深圳超越之后,教育更成为广州为数不多的制胜底牌之一。
目前来讲,深圳高等教育虽然突飞猛进,但在多个维度上与广州还有差距。
首先是从数量上看,深圳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远远不及广州。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深圳现有高校14所,在校大学生突破10万人。
而广州,截至今年,高校数量达到82所,占据了整个广东省的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二,在校大学生数量在110万以上。
从生态完整性上看,广州高等教育层次分明、发展成熟。
在广州,高校类型多样。有综合性大学,比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专门性大学也非常齐全,理工科类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医科类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师范类有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还有艺术院校,广东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东体育学院。
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广州研究所类别齐全、数量繁多,广州占据了广东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高校层次上看,深圳的14所大学中,除却4所职业院校外,只有深大、南科大、深圳技术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提供本科教育,其他多为高校研究所,以培养硕士和博士生为主,规模难以展开;从学科类别的多样性上看,深圳的学科布局还需完善,目前以理工科为主,基本看不到其他学科类别的专门性大学。——今年上半年筹建的几间大学也大有为这一“缺口”作补充之意。
今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在两会期间,也谈及现在深圳高等教育的问题——高等教育总体质量偏低,比如2017年的“双一流”工程学校选拔中,深圳无一学校入选;另外,本地高校数量不足,“虽然引进知名大学建分校和合作办法也能解决一定问题,但深圳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可言创新原始动力,与城市科技产业体制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另一个很少有人指出,但却很明显的事实是:深圳的高校在理工科上着力甚多,但对人文学科却不太关注。相较于广州的高校,这也是很明显的一大短板所在。
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中大排在了第10,而作为深圳高等教育门面的深圳大学排在了86名,相比去年,上升了20名。中大与深大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之争,就像广州与深圳在高等教育领域之争的缩影。
实事求是地说,深圳还是太年轻了。短时间内,深圳高等教育想要赶上广州,几乎不可能。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深圳采用一种高举高打的策略,兼之城市经济——就业机会和影响力——品牌的加持,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一定只会越来越大。
面对深圳凶猛的发展势头,广州“华南教育中心”的地位虽然不至于岌岌可危,也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竞争只会愈演愈烈
过去的二十年,广州高等教育也是一个高速发展期,来看一项数据:
1998年,广州在校生10万人左右;200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1.25%;2001年,广州高校数量为37所,在校生到24万人;2002年,广州高校数量39所,在校生达30万人;到2010年,高校数量已77所,在校生接近85万人;到今年,广州高校数量82所,在校生数量达到110万人。
但相对于深圳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在高层次院校的打造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上,广州实在称不上迅速。
直到去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市政府、黄埔区政府、天河区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去年年底,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签署了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合作协议。
而到了今年,广州在新建高校上又又新动作。最近的消息是,广州市政府申请设立广州交通大学,选址黄埔,已进入公示阶段。
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广州在提升高校层次、引入全球顶尖人才方面,还是不够快。广州要强化自身“华南教育中心”的地位,仍然需要更多努力。
今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要“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又明确提出: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未来,广深两地的高等教育赛跑,仍将延续,并且愈发激烈。
撰文 | 凉亭
编辑 | π缺克
*参考资料:
马国川《罗征启:大学里不能没有故事》,经济观察报,2009-07-04
《深圳市政协常委、南科大校长陈十一:应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澎湃新闻,2019-01-18
《高校争夺战之深圳:当地大学瞄准国内一流,合作院校赶超本部》,澎湃新闻,2017-12-02
《深圳: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8月14日第816期
《深圳市出台<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圳市教育局,2019-9-10
© THE END
互动话题
你认为未来深圳高等教育会超过广州吗?
转发、留言、点在看
我们将送出33当代艺术中心
陈粉丸《灵魂受潮》作品展VIP券10张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进粉丝群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