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西方的感恩节。

西方的“感恩”,和中国人理解的感恩,其实有很大不同。西方人的感恩,更多是感谢上帝,而中国人的感恩,则更多是感谢对自己有恩惠的人。

而传统上认为,对一个人恩惠最大的,莫过于父母。

所以,新闻里报道说,河南某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感恩教育活动,让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下跪磕头。从网络上的视频可以看到,坐在操场上的父母们表现不一,有的感动流泪,有的则一脸尴尬。

记得很多年前,在广州某中学也上演过类似的戏码。一群学生在老师(还是某教育专家)的号召之下,以感恩之名向父母下跪,磕没磕头我倒是忘了。

当时我在自己微博上评论说,就冲这一点,绝不让我儿子上这个学校。结果引来该学校师生一片骂声,印象中我的微博还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该校师生纷纷表示:“你儿子想上咱们学校还上不了呢!”、“我们感恩父母是自愿的!”、“学校也是处于教育学生的好意!”……

而多年以来,这种事在中华大地上依然此起彼伏,隔三岔五就来一出。

也许有朋友会问:“难道感恩父母不应该吗?跪拜不是中国传统礼仪吗,跪拜父母有何不可?”

我的回答是:感恩父母是没毛病,但大可不必下跪磕头。

跪拜,确实是中国的传统礼仪。在先秦时期,跪拜基本上是一种见面礼。早年中原人习惯席地而坐,所以见面双方都跪在地上,这个跪倒也不见得如何卑躬屈膝。

但随着秦始皇扫平六国,大汉一统天下,跪拜就已经成为自下而上表示服从、表示恭敬的礼仪。而随着中国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皇权不断的强化,跪拜已经是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显示威严尊贵的仪式。臣下对皇帝跪拜固然是一种权力关系,在家里儿子跪拜父母,实际上也是一种参杂了家庭关系的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父子”的统治模式,正是在这跪拜的形式中得以体现。

清朝,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高峰,皇帝对于自己权威的至高无上,有着无比的敏感。

公元1793年,英国派出马嘎尔尼带领使团访华,带了大量礼品为乾隆祝寿,希望能够打开两国贸易的通道。

但使团的朝见却在跪拜这一点上卡住了。清朝的大臣要求英国使者要对乾隆跪拜磕头,而马嘎尔尼则认为自己见英皇也不过单膝下跪,断不可行此侮辱性的礼仪。

最后双方虽然达成妥协,马嘎尔尼不必行大礼,但乾隆为此心头不悦,对于开放通商之事,自然也就婉言拒绝。

可见“跪拜”这个礼仪,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是“表达尊重之情”,而是一种尊卑有别,以卑向尊所行的礼仪,断不应在两个人格平等的人之间进行。

而“子女与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个概念,依然不为很多国人所接受。不少父母依然觉得“我生你养你,你凭什么跟我谈平等?”

他们并不理解,养育子女不但是父母应负的责任,更是对父母的一份恩赐。子女并没有要求父母将他们带到世上,而是父母出于自己的意愿生儿育女。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所感受到的欢乐,所能够得到的提升,远远超过他们对子女的付出。说起来,子女要对父母感恩,父母也该对子女感恩呢。

所谓平等,并不是谁付钱付得多、谁养谁的问题,而是人格上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哪一方能因为自己的地位而必然正确,没有哪一方会因为对方的地位而必须服从。他们共同遵从的,是法律,是风序良俗,是科学与真理。 

更何况,拉来一大群学生和家长,以洗脑式的演讲和号召,让学生对父母跪拜,对于自主思考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羊群效应的盲从,对所谓“感恩之心”并无多大作用。相反,作为教育者,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热衷于千人一面的仪式,岂能教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

大清都亡了这么多年了,难道我们泱泱大国,还想不出更好的方式去表达感恩之情,非得下跪磕头不可?

多年以后,我还是那一句:不要让小孩入读需要下跪磕头的学校,不要让你的孩子给你下跪磕头,即使他当时觉得自己是自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