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功臣为什么必须死?

在明朝初年对北元的打击战争之中,蓝玉是成就最高的。他在捕鱼儿海一战,彻底消灭了北元皇室的残余势力,取得了决定性的战果。虽然不能说为明朝消除了边患,但起码令蒙古人元气大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再具备威胁明朝的能力。

但这样一位大功臣,却难逃最终被杀的命运。

蓝玉的死,引发了明初著名的“蓝玉案”,受到株连的据说有一万多人,可见牵连之广。史书说此案之后,朝廷上的功臣元勋,几乎一扫而空。

蓝玉的死,固然有他自己不知收敛的原因,与太子朱标的死也颇有关系。但发展成如此大案,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还牵涉到朱元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问题。

朱元璋是个专制思想极重的皇帝,他认为臣下对于君主应该要绝对服从,甚至连退隐也被他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他即位没多久,为了尽快建立国家管理体系,向全国广泛征集有才之士,要他们出来做官,甚至前朝的官员只要愿意为明朝效力,也一样可以使用。

但朱元璋给的待遇不好,对人才也不太尊重,有不少人不愿意出来做官。按古时候的规矩,知识分子觉得皇帝治国不合自己胃口,是可以拒绝朝廷官府的征调的。在汉朝的时候,甚至有段时间士大夫以此为荣。而且中国的知识分子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传统,退隐南山,也是知识分子的选择之一。

但朱元璋拒不承认这一套,他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人也是他的臣民,必须为他效力。他甚至因为孟子的学说里,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对君权不够尊重的学说,将孟子请出了孔庙。只是后来有大臣拼死劝谏,又有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报告说文曲星暗淡,朱元璋觉得可能是老天爷示警,这才把孟子重新放回孔庙。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君主是臣下的效忠对象,但君臣之间还是讲究互相尊重的。在宋代以前,宰相还能与皇帝坐而论道,即使宋朝撤销了宰相在皇帝面前的座位,但宋朝对于士大夫的尊重和礼遇,却是前所未有,甚至有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法。

但朱元璋拒绝承认这种尊重,正如他拒绝承认宰相很有可能比皇帝更适合治理国家一样。所以一些大臣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到了朱元璋这里就觉得是大不敬,甚至有谋逆之心的苗头。

从心理学上分析,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出身太过低微,一直存在着自卑的心理。这份自卑心理与他九五至尊的位置搭配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心,不容许任何的挑战与质疑。

在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君主对大臣下属的态度和管理有很大不同。战争时期一切以战果为重,只要能够杀敌立功,守不守规矩是小事。那些胆大妄为、敢打敢拼、不守规矩的人容易脱颖而出。但到了和平时期,这种任意妄为的作风就变成了对皇帝绝对权威的挑战。

而那帮曾经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哪里会想到朱元璋有这样的心态,一个二个还以为他是当年那个朱重八,这样一来自然难免发生冲突。朱元璋又不是宽大的人,加上太子之死令他算盘大乱,杀起功臣来就更狠了。

唯独汤和一向对朱元璋毕恭毕敬,又懂得朱元璋的心事,早早交还兵权,为人又低调,这才逃过一劫,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