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明朝正式建立。

洪武元年春,明军从福建、湖南、江西三路攻取广东。征南将军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由福建取海道进军广东。廖永忠军至潮州,元朝江西行中书省左丞(驻广州)何真归附,广、惠、梅、循四州不战而下。广州城没有遭到破坏。相传当年著名文士孙蕡使廖永忠不戮一人。基本上是和平接收。

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广州府》载:

“既又命廖永忠自福建海道进取广东,陆仲亨自赣州进兵……由韶州捣德庆(今肇庆府德庆州),为犄角之势。永忠取惠州,至东莞(见前),何真迎降,广州亦下。仲亨悉平英德、连州、肇庆、德庆诸州郡……与永忠会于广州之龙潭(即龙江也。西江下流经广州府顺德县北,谓之龙江)。广东境内,悉来降附。”

又载:

“明初,分道取广东。廖永忠以海道之师,自福州先至广州。广州既下,而岭南郡县亦望风款服矣。”

洪武二年(1369)四月,广东全境基本归属明朝政权。

明代沿元代省、府(州)、县三级制,废道一级,废路、司、军和录事司等名称。

洪武元年(1368),设广州府,由元代之广州路、桂阳州、连州合成。隶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在明代,广州府辖一州十五县。一州为连州,十五县为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今宝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13县,以及连州属下的阳山、连山2县。由广州知府统领。

壮哉,六百年前的广州 || 冯沛祖
壮哉,六百年前的广州 || 冯沛祖
 

壮哉,六百年前的广州 || 冯沛祖

左:光孝寺的六祖殿

右:光孝寺的碑殿

1

洪武二年(1369),原元代的广东道被改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一说设于洪武元年),简称广东省,为明朝十三行省之一。治所在今广州越秀区。这是“广东省”名首次出现,并在明代确定下来。自明代起,以广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基本形成,广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日渐增强。对广东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洪武四年(1371)十一月,置广东都卫;洪武八年(1375)十月改都卫为广东都指挥使司。

明代,沿海地区常遭海盗侵扰,倭寇为害。明朝在广东的统治之重要措施之一,是设立卫所以加强海防,由广东都指挥使掌管。卫所的设置是根据其地域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定的。清道光《广东通志》载:明太祖既定天下,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

广州四卫,即左卫、右卫、前卫、后卫,屯驻的兵力也较多,起枢纽的作用。

洪武九年(1376),在全国设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一省之行政机关。当年六月,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广东布政司,习惯仍称为省。下设府(包括直隶州)、县(包括府属之州)二级机构。

明代乡里制度较前代完善,县以下大抵十里(平均每里110户)为一都,以都辖堡,以堡辖图,以图辖甲。番禺县除管辖广州城内街区(捕属)外,另设五个巡检司(鹿步司、茭塘司、沙湾司、慕德里司和狮岭司),一个河泊所,分治县境各地。

广东省与广州府治所均设在广州城,故广州城有广东省城之称,即广州城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同治。

 

壮哉,六百年前的广州 || 冯沛祖

从南海学宫泮池石桥望禁钟楼

 

明代凡276年(1368-1644),广东城市建设勃兴,大部分府、州、县城修筑城墙、城楼、护城河及其它城防设施,改变了过去一些州县有治无城的状态。行政区划地名相对稳定,行政中心较少搬迁。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城,进入又一个大扩建时期。

自秦代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一带修筑城池后,2000多年来,广州城区基本上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逐步扩展,至明代最后定型,其中变化较大的有五次:

一是西汉初赵佗称帝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区地域),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里,成为国都“王城”,或称“赵佗城”。

二是东汉末年,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从广信迁到南海郡,在赵佗王城的基础上重修城垣。

三是五代南汉时期凿低番山、禺山,城垣向南扩展,时称“新南城”。

四是北宋时期重修中城,新筑东、西二城,成“宋三城”,广州城区大为扩展。南宋时再扩南城,加筑东西雁翅城直至珠江江边。

五是明初洪武年间,将三城合一,同时向东面和北面扩展城区,把越秀山包在城内。过了一百八十余年,嘉靖末年,又在城南加筑外城,为新城,或称南城。原城区称“老城”。城区大大扩张,比原宋三城面积增加了一半以上,广州古代城池的格局和规模至此基本定型。

城垣的扩展,使珠江北岸城区成为一个整体。城南珠江继续收窄,其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以珠江河道来划分,是江北一块,即河北;江南一块,即河南;江之西南侧一块,即芳村地区。这与当代广州城区的地理状貌已然一致,尽管河南与芳村地区在明代时尚在初始开发时期。

城市要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断改造和扩建,不断改造和扩建的城市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广州成为重要工商业都市,是全国33个商业中心城市之一。城区已有众多街道——今天广州老城内的主要街道多为明代已有,可走牛车、马车。市政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壮哉,六百年前的广州 || 冯沛祖

节孝流芳牌坊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冬,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来到广州城,呆了几个礼拜,据他后来的记述,当年广州出口物品,从绣花鞋、彩漆绘画盆、硬木家具到镀金铜盘等都是绝妙的艺术品;广州的主要街道比葡京里斯本的街道还宽阔。广州城里富商住宅建筑如神话般豪华美丽。犹如一幅古代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画卷。

广州城区布局以子城北半部为行政中心,今中山路以北为主要官衙所在。沿江一带为商业区,当时广州的濠畔街为海内外珍奇杂货交易场所,称“百货之肆”。城厢内外,则有鱼、猪、米、花、茶等专项集市。明正统六年(1441)王莹《重修羊城街记》载:

“五羊之城,东接闽峤,西抵交桂,五岭峙其北,巨海汇其南,山川秀特,风土清旷,民物蕃庶。内置藩镇司臬、府卫所县及盐榷、税务等司,外则雄州大郡,远近拱向,而岛居之国环布于千百里之外者不可胜计。是以使价之客与守土之臣常参半,而豪商大贾、珍物奇货亦于斯焉萃,往往轮相轧而蹄相摩也。”

可见在明代中前期,广州城区已相当繁华。

克路士在所著《中国志》中记述广州城中有专业街:“广州有两条很长的鞋匠街,一条卖高级的丝鞋,另一条卖普通的皮鞋。”“商人的大街是最主要的大街,两侧都有带顶的通道……每个商人在他的店门挂一块牌子写明他店内出售的货物。售卖草药的则在他们的店里挂上一串每种药物的标本。”

明代广州环城有濠水与珠江相通,这适合货物的起卸、运输,也可供商船避风,故靠近珠江的城南、城西得以发展成新的商业中心区。

克路士《中国志》记述广州城南珠江:“船只多到令人惊异,尤其叹为观止的是几乎整年大量船只从不减少或缺乏,因为,如果三十、四十或上百艘的船某天开走,那同样多的船必定再开进来。我的意思是说,数量从不减少或缺乏,尽管有时多点少点,始终都保持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开走的船是满载而走,开来的船是满载而来,都接受货物和携运货物。”又称:“使城市更显壮丽、充裕和富足的是,这些船都运载大量布匹丝绸、粮食等商品及其他货物。”

珠江

壮哉,六百年前的广州 || 冯沛祖

 

不难想见当年珠江江面上那帆樯如林的景象。

“广城东南滨海,黄木之湾、扶胥之口,接于海门,通及岛夷,海孽一作,巨舰扬帆直指会城。且城以外民廛稠聚,海舶鳞凑,富商异货,咸萃于斯。”(何彦《总督吴公筑省外城序略》)

唐代,宋璟帅广州,教民烧瓦,经几代人的努力,城中民居以茅草建造的习俗逐渐改变。明代广州城内屋宇使用的砖瓦。有陶砖和泥砖。陶砖有一种是青灰色的,长一尺一寸,宽六寸七分,高五寸五分。砖面作方眼间花斜锦纹,侧作凤眼纹。瓦有圆筒瓦、方片瓦。有种陶瓦上面刻有花纹。天顺七年(1463)修建广州府学,据说使用陶砖四万一千多块,泥砖二万多块,圆筒瓦六十一万三千多,方片瓦四十多万。

因广州近海,明代,还有不少民居是以蚬壳蚝壳修建的。安徽人叶权(1522—1578)喜好游历,“足迹当天下半”,所撰《游岭南记》载:“广人以蚬壳砌墙,高者丈二三,目巧不用绳,其头外向,鳞鳞可爱,但不隔火。唯富家巨室则用砖云。”晚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王临亨来广东办案,他以亲眼所见,在后来所撰《粤剑编·志土风》中记述:“广城多砌蚝壳为墙垣,园亭间用之亦颇雅。”

明末清初番禺人、康熙甲辰(1664)进士方殿元《九谷集·五羊城》诗咏明末时的广州城:“五羊城,我生之初犹太平。朱楼甲第满大道,中宵击鼓还吹笙。……”可见是一座很繁华而热闹的城市。明末清初《肇域志》则这样描述广州城:

“广州城,在蜃楼边.闳廓壮丽,人烟雾绕,廛市星罗,东南一大都会。出郭则大浸浩漾,海珠寺矗立波心。戎舰海舶,栉比鳞次,小艇飞棹,如奔马渴骥。橹声夹人语,几不可辨。西则白云与西樵相望,秀峰妍岫,郁若霞蒸。以趋五羊,有九龙之飞泉。历修坂,下峻谷,洄湫环抱,而合浦涯。其前浴出日,眺扶桑潮汐吞吐。晋郭璞以为盛衣冠之气,尽徼南之大观矣。”

一座多么雄伟而秀丽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