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女权运动先驱、著名书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等重要职务,生前一直关怀侨胞、关心侨务工作,被誉为"华侨慈母"、"华侨贴心人"。她曾为国内多所学校题写校名,其中就有广州市的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和华侨小学。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何香凝赠送给宋庆龄的个人照(摄于广州惠爱中路艳芳照相馆)

 

 1952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厦门(集美)、广州、汕头、南宁、昆明、武汉,创办了7所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门招收归国侨生就读,这既体现了政府对归国侨生的关怀,激发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也可结合侨生的特点,增设适应海外需要的课程,使他们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决定创建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简称"广州华侨补校"),由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是国务院侨办的前身)负责规划建校,并先后从北京华侨补校及有关单位抽调48名干部教师开展建校工作;1954年3月8日,广州华侨补校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学校除开设中学六年班级外,还开设了初中预备班、大学先修班、中技班等;1955年夏天开始,广州华侨补校正式迁入新校舍,何香凝亲临视察,并亲笔题写了校名“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59年10月5日广州华侨补校学生在校门前(今暨南大学石牌校区西门)合影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华侨补校学生在校门前(今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北门)合影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华侨补校学生在校园内合影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华侨补校"五四楼"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56年广州华侨补校一名学生的证件存执

 

1956年夏,广州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入广州华侨补校,组成广州华侨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1958年,暨南大学复办,中侨委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广州华侨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腾出大部分校园、校舍给复办的暨南大学,广州华侨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在原华侨招待所继续办学,由于港澳学生回来读书渐少,同年年底取消港澳补校校名,复名广州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

 1960年,国际掀起反华排华浪潮,中央决定成立接待安置机构,接待安置归国难侨,其中华侨学生接待站设在广州华侨补校,学校除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担负接待安置华侨学生的任务;1965年,因暨南大学发展需要,中侨委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广州华侨补校迁至沙河瘦狗岭原广东地质学校校址继续办学,由国务院侨办委托广东省侨办和广东省教育厅对该校实行双重领导,中侨委副主任方方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学校正式改名为“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

文革期间,广州华侨补校停办,校产移交给广东省军区,教职工大多被安排在广州市内各中学工作,学生则被分送到海南农场及其他华侨农场工作;  1978年,根据中央有关决议,广州华侨补校复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了校名"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华侨补校

1982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在广州华侨补校的基础上创办广州中国语言文化学校;1985年,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系成立:1993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国务院侨办批准,撤销广州华侨补校原建制,将该校并入暨南大学,与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系及预科部合并,在华侨补校原址组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今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暨南大学广园东校区),至此广州华侨补校作为独立办学的学校成为了历史。

广州华侨补校沙河旧址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2016年6月2日,广州华侨补校石牌旧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2019年8月1日,广州华侨补校沙河旧址被天河区人民政府评定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下面来说说广州市华侨小学:

1954年1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筹建华侨新村,以解决本市归侨及侨眷的居住问题,同时成立了由王源兴、黄洁、何贤、高卓君、王宽诚、刘家祺、许崇德、薛两清、方君壮、郑慕英、刘宜应等人组成的广州市华侨小学筹建委员会,在今越秀区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友爱路1号之一配套建设该小学,以解决归国华侨子女的学习问题。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55年广州市华侨小学筹建委员会等机构联名贺年卡

 

当时,广州华侨小学的建设资金全部由华侨捐赠,共获2739位华侨捐赠人民币46.8万多元。

1955年3月,海内外侨胞踊跃参加了盛况空前的华侨小学奠基仪式,广州市市长朱光主持仪式并亲手挖土奠基,何香凝亲笔题写校名,同年9月,广州华侨小学落成使用,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和地区的数百名华侨学生。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55年3月,朱光市长为广州华侨小学挖土奠基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何香凝题写的校名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华侨小学(大楼上有何香凝题写的校名)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56年广州华侨小学校长刘秀(右一)与王源兴(中)、许崇德(左一)在学校礼堂前合影(楼上有"华侨热爱祖国"字样)

 

当时学校占地15,31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礼堂、图书馆、文娱室、学生宿舍、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凤凰广场等,是当时学习环境及设备较好的学校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所完全侨办小学,有走读、有寄宿,既适合本地归侨子弟,又适合海外学生就读。到1956年,已有来自印尼、菲律宾、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 440多名归侨子女在该校就读。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58年,中侨委常务副主任方方(前排右一)及夫人苏惠(前排左二)陪同何香凝视察广州华侨小学

 

文革时期广州华侨小学停办,1976年9月,学校改为广州市第五十六中学,1980年12月更名为"广州市华侨学校",招收小学和初中学生。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1980年12月21日香港《文汇报》关于广州华侨小学复办的报道

 

1981年,广州华侨小学恢复招收华侨学生和港澳学生;1982年扩大对外招生,招收插班生,华侨学生和港澳学生可先试读几个月,再正式就学;1987年9月1日恢复原校名"广州华侨小学"(保留初中部);1990年9月,初中部撤出,广州华侨小学正式复名;2003年9月,为进一步发挥学校外语特长,在广州华侨小学的基础上加挂"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牌子;2004年,学校增办初中,成为广州市唯一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外语特色学校;2018年,学校纳入省实越秀教育集团。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华侨小学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东门今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西门今貌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里的何香凝雕像

如今,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内矗立着一座何香凝雕像,它不仅塑造了何香凝一手握着羽扇、一手招呼着学子们的慈爱形象,还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她与广州两所华侨学校的故事,她的名字和功绩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

说说何香凝题写校名的广州两所学校 || 荔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