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食腊味”,每年的第一阵秋风席地而起时,“老广”中到处都风行着的这句口头禅,广式腊味特有的香味在一阵紧似一阵的秋意风声中,弥漫在大街小巷,带来深浓的秋的消息。早年间,广州人喜欢吃腊味,更首选“八百载”和“皇上皇”两家老字号的腊味。但很少人知道,这两家势均力敌的腊味店的创始人谢柏和谢昌,竟然是两兄弟。

沿海珠南路南行,过—德路海味一条街而后数十米,有两间由一道窄窄的楼梯分隔开的两个比邻铺面,南边是‘东昌皇上皇’最早的老铺,北边是‘八百载太上皇’的老铺,50年前这里曾上演着一段“豆箕相煎、兄弟斗法”的商战风云,由此也成就了两个著名的腊味老字号。时光的洗刷已使这条街道的骑楼陈旧斑驳,两间老铺现都已变成摆陈着鱼虾等海味千货的海味店,而就在这现在已寻找不出腊昧痕迹的旧街老铺。

不过,在老街坊把酒桑麻的谈古论今中,你自然就会听到当年谢柏、谢昌兄弟斗法的如烟旧事。

01

谢柏首创“太上皇”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

 

三十年代的广州,有兄弟俩谢柏、谢昌,先后设铺经营杂货。为兄的谢柏在海珠南路开设了一间“八百载”的杂货铺,积累了些微的资金后便试着经营腊味,读过两年私塾的创业者谢柏,从《三字经》中采撷了“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的句子,以「八百载」作所创店铺的店名,希望这个吉利的店名能为他带来好运,兴旺发达,长长久久,永存于世。转营腊味,他将这三个苍劲浑厚的大字,以黑底、金字镶刻于一块匾额上,在这块牌匾四周,还以细密、精致的花纹图案形式,写满十组「价真不二」的字样,用以标榜店主人的经营作风。没想到经营腊味竟然一市风行。于是,谢柏就把所经销的腊味配上商标,称为“八百载太上皇”。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

在旧社会做生意,若要招徕顾客,必须有「招牌货」。谢柏深明这一经营之道,因此,很快便独创出香化鸭膶(肝)肠与风肠。香化鸭膶肠全部选用上等肉类和配料,在制作时,先取新鲜鸭肝除筋去胆,切成粒状,然后用鲜虾生抽、山西汾酒、白糖、姜汁、陈皮等配料进行腌制;猪肉粒肥瘦三七对开,搭配均匀,其中肥肉粒还需先加白糖腌制成冰肉,再经温水漂洗;最后将腌制好的鸭肝粒、猪肉粒拌匀,灌入自制的本地肠衣,用明炉炭火将其烘干。以此精料巧制的腊肠,其色泽鲜润,香味浓郁,皮脆肉松,入口酥化,特别适合广州人咸中带甜的口味,深得广大顾客喜爱。这两个产品不久便成为「八百载腊味店」的招牌货,饮誉省港澳。
谢柏还非常懂得广告宣传的作用,「八百载太上皇腊肠」的广告,接连不断地出现于报端、电台,全市家喻户晓、声誉日隆。从此,「八百载」腊肠销路日益扩大。解放前夕,「八百载」的经营效益与产品声誉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02

谢昌后起“皇上皇”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

 

1937年大哥谢柏创办「八百载腊味店」,谢昌还是挑担小贩,做—些咸鱼、茶叶、沙榄等生意,并自制肥皂出售,穿街串卖,小本经营。眼见大哥的腊味生意风行广州,为弟的谢昌也设法在同一地段摆设了一个腊味摊,这时正是广州沦陷初期,大商家多离穗逃难,给了谢昌一个“天时”插足市场,而海珠南这一带恰恰又是广州的食肆旺地,四乡客流如云。这样的“地利”使谢昌的小本经营游刃有余。不久,他也在“八百载”附近租了一个铺位,以店号“东昌”经营腊味。开始时,“八百载”无论从办店规模,乃至产品知名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东昌”。面对现实,谢昌绞尽脑汁,对经营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以求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寻求出路。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

 

所谓抬头见招牌,谢昌深谙招牌上先声夺人的威力,总是觉得这个店名与兄长的“太上皇”相比,缺少了霸气,整天为此思量往复。一次,正是北风转南向,所谓的“回南”天,他购进的一批腊鸭变得黄澄澄的,却照样大行于市,伙计见状,脱口道:“黄上黄了,还是这么好销。”谢老板一听,“有了!”把“黄”改为“皇”不是明摆着的一个霸气十足的好名字吗?于是就在原来的招牌上加上商标“皇上皇”。一锤定音,1943年,“东昌腊味店”易名为“东昌皇上皇腊味店”,谢昌一方面懂得广州人对谐音寓意的迷信,另一方面这名字暗合更胜“太上上皇”一筹的意义,自然加强了他锐意进取的雄心。一场招牌字号之战在谢柏、谢昌兄弟之间愈演愈烈。

 

03

“兄弟相煎”出名牌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

 

俗话说“一山不藏二虎”, 谢柏谢昌兄弟俩同时经营腊味,两店—梯相隔,分庭抗礼,表面看,这是兄弟斗法、骨肉相煎,实际上也是一个各出奇招,开拓市场,创立名牌的历程。

谢氏虽为兄弟,但“同行如敌国”,双方在生意上的角逐斗法,从未停息。应该说,谢昌是位颇有头脑的经营高手,在竞争中他不断亮出高招,使得产销量不断上升。

 腊味生意的好坏,销路的畅滞,与商品陈设的铺面有密切关系。皇上皇铺面铺货非常考究:每到秋冬,—个店—天挂起来的腊昧就有几千斤,从店门外挂到店内,挑选色泽最好的腊肠一排排挂上,再挂上金灿灿的腊鸭,一行10多只挂三、四十行,阵容十分气派,而且晚上光从不用光管,因为光管照出腊味的颜色偏蓝不好看,而大号灯泡则照得鲜亮诱人。

 俗话说:“秋风起,食腊味”,当时腊味只是秋冬时制作出售,前后只有100天左右,如何不让其余时间不“关门大吉”呢?谢昌一直苦苦思索,—次偶然经过第十甫“加拿大冰室”,被其应接不暇的畅销场面吸引住了,从而萌生了开办冰室的念头。   

 1947年初,谢昌制订了一个“三阵并施,全年统筹”的营销策略:所谓“三阵并施”,就是在冬季全力以赴制造腊昧,叫作以火为主的“朱仙阵”;在夏季开设冰室业务,叫作以冷为主的“阴风阵”;在春秋两季,则充分利用腊味的“下脚料”,变废为宝,穿插制皂业务,叫作不冷不热的“温和阵”。1947年谢昌在海珠南店开办了东昌冰室,开创了本市腊味店兼营冰室业务的先例。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
上世纪80年代的皇上皇生产大楼

      

谢昌广告意识也很浓,经常利用电台、报纸、广告等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攻势。他不惜重金捐赠—幅前幕给市民云集的海珠大戏院,并绣上“东昌皇上皇腊味店”字样.让市民踏进海珠大戏院便先见“东昌皇上皇”。

弟弟抢占了戏院,哥哥就去抢占电台,在电台播出顺口溜广告:“八百载太上皇腊肠,有风味、有肉味、有香味,蒸熟不会缩,食过返寻味!”弟弟岂甘示弱,马上招聘一批“活人广告牌”:让人穿上背印“皇上皇”招牌的套头衫,挂上一块写满“皇上皇”出品的牌子,招摇过闹市。每年年底是出售腊味的旺季,“皇上皇”采取买—斤腊味送一本印有招牌挂历的办法,以增加店铺的知名度。抗战胜利后,还常在电台做广告,比如腊肠广告:“想,想,想,‘皇上皇’风肠,一年一仗,任君选尝”;肥皂广告说:“阿伯阿伯,点解(为什么)你件衫吟邋遢(这么脏),买件‘皇上皇’擦几擦,包你雪咁(般)白”。当时这两段广告语在市内大街小巷广为传唱。“东昌皇上皇”还开始利用“流动广告”,让一些人穿着印有招牌字样的线衫,穿街过巷;还在一辆汽车上镶上“皇上皇”广告的霓曲:灯管,装上喇叭,巡街播放广为宣传。这样“皇上皇”腊肠、肥皂也渐渐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到了1949年,“皇上皇”除扩充了海珠南老铺以外,又开设了太平路“为记”分店及下九路“下东昌”分店,并在紫薇洞、大新路、石公裥开设了3个工场,制肥皂和冰棍,成为 广州腊味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商家之一。

 不过,兄弟的龙争虎斗,为广州留下了两家声誉日隆的腊味名店,时至今日,还为广州市民带来满口甘香。

腊味皇兄弟谢柏、谢昌 || 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