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注册去开了优步。我的这位朋友天生浪漫多情,之所以想去开优步,并不是想体验生活或者想赚点私房钱,而是他听说优步打败了陌陌。夜归白领,在深夜共处在狭窄的空间里,这些远比波多野结衣老师的办公室恋情更能刺激男人的荷尔蒙,套用现在的说法叫“动机复杂”。只是,结果可想而知,三四个月下来,一无所获,朋友大呼没劲。我后来嘲笑他,这街上哪有那么多痴男怨女脸上写着“出轨”大字满街跑?

开个网约车搭上一名女乘客且一确认过眼神就径直把车开往酒店钟点房的几率有多高?在乘客中去找到那些被其他司机同行标注上“走光美女”,并伺机实现“复杂动机”的几率又会有多高?那些对滴滴顺风车产品经理愤愤不平的人,都可以想想,如果动机复杂存心猎艳,到广州滨江东酒吧街边找一位喝得微醺的性感女郎搭讪,比坐在驾驶室发布路线寻找顺风车女乘客并查阅她的标签,如果你不是脑子有贵恙或者很无聊,你会如何选择?

那么,坐顺风车然后被司机标注上“美女”的标签,与凌晨在酒吧喝得微醺甚至穿着性感,哪一个会更危险?滴滴顺风车的产品经理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道德感爆棚不能解决问题,那些给杀空乘嫌疑犯刘某转账只为留言咒骂的人,内心肯定也是充满正义感,只是场面惨不忍睹,有人表示遗憾:这届网友智商不行。

悲剧发生,又看到时评家们出来呼吁要加强监管,巴甫洛夫的狗般条件反射让人厌烦,也让人哭笑不得。由于悲剧而被放大的焦虑,企业当然必须有所回应,加强监管不过是公关说辞。

加强监管当然不会错,但问题是,企业对司机的资格审查要审查到什么程度?谁赋予了企业这样的权限?举个例子,在美国除了车辆保险外,Uber为每个司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商业保险,顺便说一下,美国曾发生Uber司机被女乘客杀死的事件;同时Uber能够通过身份证验证程序查看司机过往7年的法院记录,如果司机发生过性侵、暴力和枪支犯罪行为,将被取消Uber司机申请资格。

中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有对犯罪记录的严格管理,而我们更知道的是,像广州前检察官杨斌要开一张无罪证明,跟广州律协打官司折腾不少时间。从未来看,建立起社会诚信档案及完整身份验证信息数据库,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是不是先让网约车司机先诚信起来,先让滴滴诚信起来呢?这个系统工程,滴滴作为一家企业,承载得了吗?

网约车平台从一开始,就陷入与利益博弈的拉锯战当中。以“公共安全”为名,渲染安全焦虑,屡试不爽,“网络没有法治,现实就没法儿治”,曹网管们摇身一变成为曹车管,“网约车没有法治,现实就没法儿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发生空乘被顺风车司机杀害时,交通运输部网站适时发文称“网约车企没把群众获得感放在心上”;2016年深圳要出台网约车管理办法之前,相关部门的通报称,网约车驾驶员招录存在把关不严,驾驶员群体中发现1425名吸毒前科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

尽管网约车平台的投资者中有不少国字头的财团,以及现在如日中天的马云马化腾,他们的政策游说能力不容小觑,但只要轻轻挑逗起民众的“安全焦虑”,网约车何愁不是瓮中之鳖?

最后说一件小事。这几天在广州坐滴滴,发现都是外地牌的车,但是系统里面无一例外都是显示粤A。询问司机,司机说现在生意难做,本地车很少,所以他们的车现在系统不仅会给他们派单,而且还把非粤A的牌在系统里改为粤A。为维持系统活跃度,为保持车辆供应量,对滴滴来说,这算是心存侥幸在铤而走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这绝对构成企业的“原罪”——平台根本无从洗脱自己的罪责。但是,问题是,这是企业本身之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