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不读书?
广东人,不读书?

广东人是不是不读书?这属实是个老问题了。

当然,老问题,很多时候未必不是一个好问题。

广东人,不读书?

伪装成省份的中国

今日谈论之“不读书”,首先已经被严格限定——如同每年春节在饭局上亲戚高度统一的盘问口径,能不能读书,指的是在吞吐着数亿年轻人的中国应试教育里,有没有考好试、拿高分、抢到名校入场券的能力。

今年七月末,高考刚刚放榜时,北方高考大省曾经因为出现大批高分考生,在社交媒体的话题榜盘踞了好一段时间。河南高考六百分以上人数直逼五万人,临近的河北六百分以上也有三万五千人,这还是在河北今年高考人数只有五十五万,比一百一十五万的河南少了五十万的前提下。而与河南河北同样使用全国一卷,高考人数达七十万众的广东,六百分人数却只有两万出头。

到八月末,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本科批次录取结果之时,广东七十八万考生里,本科生只占二十八万,也就是本科率36%左右,创下近四年新低。

而广东的高考成绩,偏偏不只是今年显得难看,2018年合并一二本之前,广东高考一本率最好的时候,也是在11%上下浮动,不出全国的倒数前十。回到2012年,这个数据甚至只有6.4%。这还是省府把广大、广工、深大、广州医等原本同时在一二本招生的高校,全面升到一本的结果。

所以,基于高考成绩的“广东人是不是不读书”,虽然有点伤自尊,但它也是一片真实笼罩在我们头顶的数据阴云,想要驱散它,我们就肯定要先抬头看看它。

正如网上有人在形容中国社会的复杂层次时称“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世界”,广东亦可被称作“一个伪装成省份的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东成为了中国财富神话最大的舞台,随之也伴生出巨大的阶级与地域分化。东南丘陵的广东跟华北平原的河北河南,在地形上也产生了有意思的隐喻,广东内部不像河北河南那样较为平坦均衡,它存在着极大的地域不平等,它就是四十年波折、交错、撕裂的中国崛起故事本身。

广东人,不读书?

广州图书馆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当广州的都市天际线已经开始向纽伦港的尺度生长,深圳的科技公司已经有底气对垒美国一国的贸易政策,在广大的粤东西北,还有一批特困村正躺在扶贫攻坚列表里面。曾经在广东金融学院任教十三年的作家黄灯,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我的二本学生》里就写到了与学生地域身份相伴的经济状况:“班上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非珠三角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和内地比较起来,并无明显优势,有些地方甚至更为落后。”她以2015级学生为例,“在全年级的二十四个班中,有四个班的学生申请了困难补助,其中特困生有整整一个班之多。”

经济实力的悬殊,伴随着的就是教育投入的悬殊。发达地区的学校不仅能请到好老师入职,还能以奖学金的名义“买到”好学生入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又往往会催生出多子女和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这使得适龄学生更难安心学习。哥哥姐姐辍学以保证弟弟妹妹有学费去读书,又或者干脆全家都辍学,追随父母去打工,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都是可以预料的。不仅如此,发达地区密集的文化活动、发达的媒体和馆藏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也是欠发达地区所不能及的隐性教育资源。如此累积至今,虽然高考使用同一套卷,但广东各城市之间考生的分数,已经不是像河北那样运用衡水中学的工厂式学习可以填平的。

早在2015年,广州市的高考一本率就已经有19%,与同年上海市的一本率相同,每五个人就有一人能上一本,四大名校——华附省实广雅执信——的一本率甚至都超过了80%。而位于粤西的茂名市和湛江市,2015年的高考一本率仅有7.12%和5.24%,将近每十五到二十个人才有一人能上一本,即使是粤西最好的高中——湛江一中的一本率,也不到50%。

广东高考录取率令人尴尬的情况,其实是从小处于两种差距极大的教育环境,以至于考试时完全两拨水准的考生——发达的珠三角和欠发达的粤东西北——被过于简单的放到同一个考卷尺度里混合搅拌的结果。更何况,自2016年起,广东允许外地户口考生异地高考,于是,这池原本成分就很复杂的水体,如今只会更加浓稠。

内卷下的考生

当广东高考成绩差的现象被拉出来时,还会听到一种常见的本地人论调,那就是广东是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不搞应试教育,自然考不过河北河南这些应试大省。这里的潜台词,其实不是为广东不搞应试而惋惜,而是窃喜于这样证明了广东的经济实力,又暗暗损了一把北方的落后。

但是,与广东同属全国最发达省份的江苏,应试程度之重,早就伴着江苏高考出题人葛军的大名远扬。应试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仅凭着盲目的本土优越感,既不能批评应试,也并不助于理解本土。

有助于帮我们做出理解的,恰好是一个在今年北方高分考生的新闻里近乎泛滥的词汇——内卷。

内卷最早被人类学家格尔茨用来形容没有生产力提升,陷入内耗的印尼农业,如今却被媒体不加甄别地用在所有内耗性竞争上。但这个词对广东应试程度不高的状况,的确有足够的解释力。广东的内卷化不如同样使用全国一卷的河北河南。河北河南因为经济实力较弱,产业又以低端的第一第二产业为主,这两地的年轻人在寻求社会晋升渠道时,往往就只有跟着大队去走高考的独木桥,而两地又偏偏都有着众多人口,所以这支队伍就显得尤其的庞大,而独木桥也显得尤其的细小。怎么过桥,唯有队伍内部斗狠了,这也是应试教育能开足马力的前提。毕竟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可不是句玩笑话。

内卷程度上的差异,往往在表层以学生课余时间的长短,直观地表现出来,在《我的二本学生》里,黄灯写到一个高中十分用功,从甘肃考来广东院校的女生,在第一年受到极大的冲击,“北方的孩子,读书太累了,那时候我们忙得不得了,过年才放十五天假,一周才放半天假,整天紧张得要死,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外出;而广东的孩子……他们居然在寒暑假时,还有时间外出旅游,甚至是出国旅游。”

广东人,不读书?

老师与考生击掌鼓劲打气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广东没有那么内卷,跟经济发达确有关系,或者说,跟在正确的时机发达起来有关。广东如今的富裕依托的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广东孕育出了大量的外向型制造企业,也给广东人带来了大量低入行门槛的工作机会。广东年轻人的社会晋升渠道,除了高考,还有进厂,或是帮着家里的生意跑单。虽然听起来不是千禧一代期望的那种精致体面,但它确确实实提供了后路,释放了内卷的压力,削弱了应试的需求。更何况,还有不少二三十年前就进厂或跑单的父母辈,如今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正好把子女直接送出国读本科。

江苏经济水平高,但应试程度也深,反而是因为江苏发达得太早了,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明清江南的税和粮喂养了大半个中国。但即使中学课本满怀希冀地描写着那时候的资本主义萌芽,钱包太早鼓起来的江南大户们,依然没能碰上一波生产力革命。盈余的资本无处可去,还要时时担心被官府收缴。最后,也只好买地捐官,把后代再送进科举,“光耀门楣”。而这种一心读书入仕的传统——毋宁说主动进入内卷的传统——也就延续到了今天。

更大的问题

没有任何文化现象是凭空出现的,它都是更深层的政治发展趋势与经济资源配置的反映,或者更简单地讲,文化世界是被物质世界框定的,一个地区的人“读不读书”,是深陷于这个地区的社会生态中。

照理说,任何一个上高中政治课时没有全程溜号的读者朋友,都不应该对这种分析思路感到陌生。

但部分好事的高谈阔论者看到广东高考成绩时,依然执着于念叨“不读书”的问题,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只是想借此呼应一个古老的异域想象:广东是不同于北方的化外之地——从《礼记》中记载的“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到九十年代香港回归之际,央视专题节目里叹其为“文化沙漠”,这个想象可谓是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他们嘴上问的是“不读书”,但心里想的是“没文化”。

必须要明确的是,“不读书”跟“没文化”之间并没有牢固的推导关系,因为前者是基于高考成绩这个清晰可对照的数据,生发的对现实状况的疑问。但后者则是一个基于自身所站文化的,在脑海里酝酿的主观判定,而一种飘渺的文化氛围,更无法证明可以对学生在一场量化考核里的发挥有所帮助,那“没文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更多的就在于宣告立场,而非探究事实。最后无非变成“你有你观点,我有我睇法”,握紧各自文化自豪感的大棒,捶得对方满头是包。

广东人,不读书?

图片来源金羊网

但“不读书”、“没文化”这两个问题,还是可以用同一个观点锚定的,那就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天生注定的“不”。

就像如今高考成绩的差距一样,封建时代的广东相对北方在文教水平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距也有因可循。广东早在秦汉,在能建立起自己坚实的文化体系之前,就被纳入了中央的版图,此后它处于一个内部超稳定帝国的边陲,在有足够强的外力进入之前,中央的文化资源难以辐射,本土也没有发展自己文化的动力和条件。

但那外力打开一个口子的时候,广东的确抓住了,并成功让这个口子越撑越大。广东在过去几百年里充当媒介传递的、或自身孕育出的,近代化的意识形态、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反过来辐射了身后广大的中国。从明代教士利玛窦自肇庆开始传播天主教,到清代西医伯驾在广州开设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再到后面均由广东人带头起事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掀起的声浪越来越大,上抵京城,甚至最后撼倒了整个帝国。

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广东人是不是不读书、没文化”的问题,如果能让人在思索中看到一幅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那就是值得时不时问一遍的。但如果问题最终导向的,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广东人就是天性懒散”、“广东就是文化沙漠”的判断,还把它填充进口水战的弹药,实在是无聊。

广东高考成绩的问题,或者说广东文教的问题,只是因为广东具备这些政治经济要素,而出现在了这里。它也可以出现在我们国家无数个同样处于剧烈变革的隐秘角落里。而我们试图讨论广东,也不是要孤立于一省一地。谁说城乡教育不平等、学校间的军备竞赛、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内卷焦虑。不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共同困境?

当然,这个困境要怎样才能破局,就是一个更宏大,更让人叹息的问题了。

撰文 | 克朗代克

编辑 | P.K

© THE END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互动话题

“安利”一本你最近在读的书

广东人,不读书?
广东人,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