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东周列国志》,对于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一直觉得挺疑惑的。
按说,秦国对晋国的几任国君都很好。晋献公的老婆骊姬作怪,把几个公子都赶跑了,秦穆公收留了公子夷吾,后来又出兵帮他回国登位。
当初夷吾求秦穆公出兵,答应把河西几座城送给秦国,但一回去就反悔了,结果被秦国打了一顿,只好割让城池,还把太子圉送去秦国做人质。
但秦国对太子圉也算很不错,秦穆公还把女儿怀赢嫁了给她。不过等到晋惠公去世,太子圉马上溜回晋国,连个招呼都没给秦穆公打一个。
临走的时候,太子圉想叫公主怀赢一起跑路,怀赢说我爸让我嫁给你是想让我留住你,我如果跟你跑路怎么对得起我爸?最多我不举报你就是了。
结果太子圉回国继位,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眼看投资了这么久的潜力股忽然退市了,当然不忿气,于是把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接了过来,又把女儿嫁给他,然后出兵帮他回国夺位。
重耳回国后赶走晋怀公,登上晋国的君位,就是大家熟悉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了。
不过被秦穆公帮了好几次的晋国一点都不感谢秦国,晋文公在世的时候就开始想办法撺掇秦国跟楚国打架。等到晋文公去世之后,先是在崤山伏击了秦军一把,接下来两国你来我往打了好几场大仗,互有胜负。晋国始终把秦国挡在西部,是秦国进取中原最大的障碍,如果不是三家分晋,后来秦国还未必能崛起得那么快。
当时我就想,秦国尤其是秦穆公对晋国几代国君都有恩,为什么晋国后来几代国君都一直摁着秦国猛揍,完全不念旧情呢?这岂不是忘恩负义?
后来年纪渐大,读的书多了,才知道自己当年实在太过幼稚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乎太多利益,身为国君者既有自身权力欲望的推动,又有身后利益团体的裹挟,还有整个王国的群体意愿,区区恩义岂能与之相抗?
况且秦国帮助晋国的公子,动机也不单纯,各怀鬼胎,各取所需而已。哪来那么多道义可言?
所以呢,争论秦国和晋国谁对谁错,谁对不起谁,哪件事谁做错了,其实是挺没意义的一件事。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旦进入对抗或者争霸的状态,仁义道德只是用来打舆论战的工具,嘴上说得再漂亮,到最后还是实力说了算。成王败寇,如此而已。
到最后,谁能让天下人过上安稳日子,谁才是真正的王者。从这一点上看,秦国和晋国都没成功。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