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米市路的孖记士多停业了。

孖记士多被誉为广州最接地气大排档,虽然每天只营业几个小时,老板态度又非常“臭串”,但依然被好多人追捧,甚至被某些公众号形容为开着豪车都要来光顾。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孖记士多停业之后,有人觉得惋惜,也有人拍手叫好,因为孖记士多环境差,卫生堪忧,态度恶劣,出品也远不如传说中那么好吃

不管怎样,一家开在小巷中、态度一般的士多大排档能在广州走红,却也代表广州人对宵夜档、大排档等情有独钟。

作为一个广州人,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每到深夜时分和家人朋友一起踢着人字拖下楼,吃个烧烤糖水牛杂。到底是什么撑起了广州宵夜的江山?

如果说早餐是一座城市的希望之源,那么宵夜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之光。

之前,豆瓣评分9.8的“深夜报社”(总在深夜报复社会)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完结了,最后一集中的“风筒辉”的“粤式烧烤”有没有让你倍感亲切?

小香猪、烤生蚝、烤茄子、烤豆皮、烤板筋……是不是让你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甚至想马上冲下楼撸一顿烤串?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据数据显示,广东是全国2017年夜宵订单占比最高的省份。其中,广州夜宵消费尤为突出,近一年,有140万个广州夜宵订单客单价超过100元,近900个夜宵客单价超过500元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事不宜迟,本期就让我们趁热来聊一聊广州宵夜那些事儿吧。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上下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自由买卖尚不可行,加上粮食供应比较紧张,能靠粮油票让一家老小吃上一顿饱饭实属不易,就更别说奢侈的“宵夜”了,稍微有点条件的家庭也只能以绿豆糖水海带糖水等甜品作为加餐。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80年代,广州率先开放蔬菜、水果、鱼鲜等食材的自由买卖,不少人也因此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涯,而岭南较为舒适宜人的夜间气候也为“宵夜”生意提供了先天条件。那时候,长堤胜记和黄沙对面的沙基涌便是“宵夜党”的两大著名集散地。

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就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景象炒螺、干炒牛河、艇仔粥第一次通过电影植根到了大江南北观众的内心深处。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雅马哈鱼档剧照

90年代初,广东省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终结了粮票的流通,人们得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商务往来,这自然也带旺了广州的批发业、商贸业。

顺势南下的“打工潮”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也同时让宵夜档在“鑊气”和“人气”之中成街成市,发展壮大。

“宵夜”从也这时候开始,逐渐从单纯的“加餐”转变为具有社交功能的重要生活场景。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可以说,没有大江南北的挑剔食客,就撑不起广州“宵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交通网络的延展也让更多新鲜的食材能够及时地到达料理大神们手上,呈上食客们的饭桌。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南来北往的劳动者在品尽广州美食的同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宵夜”的品类也从传统的生滚粥、粉面、糖水逐渐增添了川香、湘味甚至西式的菜肴。

多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已经离开广州,但他们也将广州独特的“宵夜文化”带到了他们正在奋斗的地方。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在经济匮乏的年代,深夜里一碗清凉爽口的糖水便足以慰藉身心疲惫的一天;在经济宽裕的时代,一碟干炒牛河,一碟炒螺,几瓶啤酒才能勉强称得上一顿能“医肚”(治愈饥饿)的宵夜;

而现今的年轻人们,则可以凭着手机APP,轻易找到最“火爆”的网红小龙虾、烧烤摊和音乐餐吧,不管它是在光鲜热闹的中心街区还是狭窄却不失烟火气的无名小巷。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时代正在前进,但“吃货”永远不会缺席。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当然,说到“宵夜”的发展,“网红”们功不可没。这里只说两位,一位是以扮“梅姐”出名的“炒螺明”,一位是凭借一把红色风筒,将“烧烤之味”吹遍省港澳的“风筒辉”。

“炒螺明”大家应该不陌生,这位头顶金发,脚踩高跟,打扮妖艳,雌雄难辨,看起来年逾不惑的大叔,就是凭借夸张的打扮和即兴演唱的“咸水歌”获得了许多食客的追捧。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炒螺明”原名简伟明,最初在沿江路大排档一带,以卖石螺为生。1982年,因为石螺难卖,他索性以“一碟炒螺5元钱,买一盒炒螺就送一首歌”为噱头在街头边卖螺边卖艺,由此成为宵夜摊炙手可热的“红人”一枚。

另一位“风筒辉”,对,就是《人生一串》里的那个手拿红色“佩奇”(吹风机)的霸气大叔,B站网友甚至戏称:“他用风筒为烧烤注入灵魂。”。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风筒辉”原名黄耀辉,原来某家发廊后巷烧烤摊“辉记”的主理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风筒助燃能够更好地控制火候,让烧烤味道更为极致,遂将其纳入烧烤必备工具。

 

而“风筒辉”发明的“粤式烧烤”取北方烧烤与广式烧腊两家之长,深受新老街坊欢迎。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如果你问,广州的“宵夜圣地”有哪里?

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人可能会脱口而出不同的答案。

有人会说是宝业路、有人会提名长兴路、有人pick西华路“C位出道”、有人可能还是首推天河立交,大学城南五路兴许也能成为“热门候选者”……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今时今日,“宵夜”的种类也早已从最早的粥、粉、面、拉肠、糖水这样非常“广东风味”的菜肴扩展到了小龙虾、麻辣烫、烧烤等“当红”品类。但不变的,是挑剔的食客们一如既往对于食材“生猛”的追求……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

 

岁月流转间,当年一起大快朵颐的三五知己也许也已经天各一方,但当年宵夜摊旁的壮志豪言和人生感叹一定仍不时在耳边回响……

正所谓,没有宵夜,何以“消夜”呢?

所以,赶紧擦擦口水,趁着时间还早,月色正好,和老友们再约上一顿宵夜吧。

 

各位自己友

你有什么最爱的宵夜档?

宵夜吃什么才是最满足,最销魂?

欢迎留言分享一下你和宵夜

不得不说的故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宵夜档,广州的灵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