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笪地”商业市场最早自发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小贩在华林街周边行人路上摆卖,渐渐成市。政府部门为方便城市管理,利用长寿路、宝华路交界处的地铁站出口地块集中此类商贩,形成”大笪地”式的集市。说起大笪地,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地方从前的点滴。

粤岭讲故事||西关有市,市里藏古

  “大笪地”自从出现以来一直人气鼎盛,现象并非偶然。看回它的前生,原来这一带的商业繁荣由来已久。明初洪武年间(1380年),西关仍在城廓西门之外,故称之曰西关。此时之西关,乃一方乡野,河涌纵横。当中有道西关涌,人们就将西关涌两边叫作上西关、下西关。直至清代,西关长寿里、吉星里(长寿路、德星路)一带成了百货批发集散地,专营苏杭杂货批发,计有针线脂粉绫绸绢织之类。后来,为了产销便利省却长途物流,商家干脆就在上西关设厂,就地生产就地营销。新兴资本洋行买办纷纷进驻西关。他们就在下西关涌郊外择地建房。于是乎,这里就成了当时的广州商住新兴区域。

粤岭讲故事||西关有市,市里藏古

西关涌

  “大笪地”位于宝华路和长寿路交界处,先说的是宝华路。宝华路原名“宝华坊”、“宝华市”,皆因从前其乃商贾聚居之所,自然宝气华贵十足。20世纪30年代,这里扩建为路,沿用“宝华”二字作路名,就成了“宝华路”了。在老广州口中,多宝路被誉为广州西关“三宝”之一,其余“二宝”则是宝华路和宝源路。不过,如今几乎已没人这样提及了,就连知道的恐怕也少之又少。清代广州四大富商之一的潘氏族人,迁入广州初时的定居地就是这里,后来潘氏慢慢发迹。

粤岭讲故事||西关有市,市里藏古

宝华路

       另外再说说长寿路,它的得名全因一座寺庙———长寿寺。为广州原有五大丛林之一。长寿寺前身是长寿庵,建造者为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地点在今天的长寿东路荔湾公安分局北面一带。后来,长寿庵一度荒废。直到康熙年间,大汕和尚在平南王的支持下,当上了长寿庵的住持,将庵名改为长寿寺。说起这位大汕和尚,他可谓是个奇人。他俗家姓徐,自幼聪颖,青年时候,什么星象律历命理术数无一通晓,又擅长诗画,交友广阔。最奇之处,他不戒荤腥酒色,并且机智过人。他曾凭着聪明才智,从安南(即越南)国王那里讨得大量钱财,用以重修佛门庙宇。相传,民初的时候,白云山上弥勒寺还存一尊藤制的弥勒佛像,就是安南国王赠与的了。而这尊佛像,大汕曾用其藏着国王赠与的财宝回国,“捐款”就这样偷运到穗。

粤岭讲故事||西关有市,市里藏古

  说起长寿寺,还有一段传说。话说,清朝年间,西关一带突发洪灾,一对夫妇从此失散。当他们在长寿庙相遇时,妻子发现丈夫已经出家多年,但她依然很爱丈夫,于是每日去庙中拜佛。科举高中后回来的儿子李光瑞,为了孝顺母亲,不惜金钱在带河涌上建了一座桥,以方便母亲去探望父亲。从此,在这里多了一座“顺母桥”。这故事流传甚广,还被摆上了粤剧戏台。

粤岭讲故事||西关有市,市里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