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准备到来,如今人们过重阳节的主题和方式,对比起从前的重阳节习俗,确实有了不少的改变,但登高仍然是最核心的活动。那么,古时候的老广又是怎样登高的呢?

粤岭讲故事||登高趣怪事,岭南特别多

        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由来,民间有个桓影登高避难的传说。因为桓影听从了师父费长房道长的话,在九月九那天带上茱萸登上高山,饮菊花酒,避开了一场大祸。反正是他和家人回到家中,他们都冇穿冇烂,但留在家中的禽畜都死了。于是乎,民间常用这个传说去解释重阳登高的理由———求消灾、行好运。就如当年广州人在重阳有“放纸鹞”(放风筝)的习俗,其中孩童放纸鹞,称为“放灾难”。清《粤游小识》解释说,放纸鹞“盖小儿仰首,空中张口吐气,未尝非心火之一道也。”说的是重九日秋高气爽,仰脖向天放纸鹞的时候,嘴巴也就不自觉地打开,将心火都释放了,灾难随之远去。在我们理解,或者秋天人易多愁,又易秋燥,为免“古人言秋多寂寥”,那就仰望一下蓝天,看到“晴空纸鹞排云上”,才有那种“我言秋日盛春朝”感受,心情好,就不忧郁,事情也就顺遂多了。

粤岭讲故事||登高趣怪事,岭南特别多

        古代广州人登高,最早的还是登越秀山,白云山那时还算是郊外比较偏远的山丘。《鲁迅辑录古籍丛刊·岭表录异补遗》中有唐昭宗时的刘恂记载:“越井冈,冈头有古台基址。连帅李玼于遗址上构亭,郑公愚又加崇饰。今在悟性寺后,郡人呼为越王台。相传尉陀曾张乐于此。故老云:‘旧皆夹道栽菊,黄花迤逦,为九日登高之所。’”也就说明,大概是唐代时候的广州人,欢喜在九月九到越秀山的越王台登高。选择到这里,或许是有种追思古代圣贤的寄意啦。但到了明代,登高有了新“蒲点”,就是镇海楼。因为洪武年间,镇海楼在山上兴建,那里成了广州的最高点。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提到:“(九月)九日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

粤岭讲故事||登高趣怪事,岭南特别多

        至于白云山成为大部分广州人的重阳登高去处,其实历史并不长,估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才开始流行。流行的原因倒和一个传说有点关系,据说有个后生多次想潜去香港,但屡屡失败,于是到白云山上散心。他走到累了,就挨着山石睡着了。在梦里,他见到一个高人为他指明了路线,最后他真的成功了。传说虽然荒诞,但这个传说浮头的那年重阳,真有很多青年男女到白云山登山。

粤岭讲故事||登高趣怪事,岭南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