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常识何曾放过谁?

这两天,一直在读许小年先生的新书《回荡的钟摆》。

许小年先生是我一直很敬佩的经济学家。不管是否认同他的经济学理念,光是勇于表达自己观点这一点,就很了不起。更何况他的观点常常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措施背道而驰,那就更不简单了。

这本《回荡的钟摆》,讲了很多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看法,很值得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多读一读。但它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

除了经济规律,许小年先生还很重视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观念。他认为,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经济的现代化就会出问题。而在当下,“观念的现代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常识的尊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常识,就像数学里的公理一样,不言自明。但很多人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故意忽略这些常识。

例如,印钞票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这应该是很基本的常识。钞票只是一张张的纸,如果没有背后的社会财富作为支撑,只是一堆废纸而已。钞票发行如果严重超过了社会财富的总值,那么单张钞票的价值自然就会下降——发生“贬值”。这应该是最普通不过,拥有基本智商的人都懂的常识吧?

但偏偏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总觉得经济不行是因为货币的流动性不足,既然流动性不足那就“注入流动性”——印钱呗。结果这些多发行的货币因为没有足够的投资机会,只能涌入房地产或者虚拟经济领域,让原本高企的杠杆率继续上升,而嗷嗷待哺的实体经济还是虚弱如旧。

又例如,政府官员也是人,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了吧?难道政府官员还会不是人?

但在某些经济理论之中(例如凯恩斯主义),政府被设定为超越了人性,没有“动物精神”,同时拥有仁慈和理性的机构。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中也能很显然的看到,政府官员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是有局限性的普通人,并不是来自外星的超人。他们同样会受激励机制的影响,同样不可能完全理性,当然也不可能掌握一切信息从而永远作出正确的判断。

类似上述这样显而易见却被视而不见的常识,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前一阵子一大批P2P公司爆雷跑路,据说有不少苦主在维权讨说法。可是面对明显高于市场的利率,苦主们当初可有想过“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个常识?

今天,我在社交平台上又看到另一单新闻:《新华日报》刊登文章,提出建议立刻全面放开生育,并且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必须以工资一定比例缴交,生育第二胎或以上时才能申请取出并领取生育补贴。

看到这样的提议,虽然天时暑热,我还是不禁有点冷汗直冒的感觉。虽然说这只是某“专家学者”的建议,但大家心里明白,并不是所有专家学者的建议,都会见诸报端。

不少人在讨论放开二胎,乃至鼓励生育的政策时,都陷于一个常识性的陷阱。他们热衷于讨论养不养得起二胎、房价如何教育费如何……却从来没有想过,政府对生育的干预政策,真的准确吗?

如果政府是全知全能的,那么它确实能够在人口过多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像灭霸一样控制生育,而在人口不足劳动力欠缺的时候鼓励生育。

但问题是政府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它往往也搞不清什么是鼓励人口增长或者控制生育的好时机。基于某种经济理论的人口控制既不一定正确,更难以掌握恰当的时机。例如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错过了开放二胎鼓励生育的最佳时机,导致了老龄化过早来临。

也就是说,正如许小年先生在书中所论述的,政府并不可能比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而在经济波动期间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做反周期操作实际上往往对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同理,政府其实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变动不定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准确关联,继而进行精确控制。

如哈耶克所言,人类有种“致命的自负”,总觉得自己可以对抗经济规律,无视常识。

但到头来,经济规律和常识谁也绕不过去。

嗯,顺便说一句,为什么专家想出来的主意,从来都是让大家交钱,而不是给大家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