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个城市的美景,人们首先想起的可能是地标或者建筑。

比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杭州的西湖,武汉的黄鹤楼,和我们的广州塔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其实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两样自有的“隐藏美景”

隐藏起来的美景不会固定在某一地方,而是灵活地“游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等有心人来发现它。

广州的隐藏美景名单,绝对有榕树的名字。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无论是沿江边还是马路旁,无论是社区中还是街巷内,都不难找到榕树的身影。

广州人欣赏榕树的美,把它融入到生活之中,长久以来,已渐渐形成了羊城独有的“榕树头文化”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种在广州街头随处可见的榕树,凭什么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角?

同一榕树下的不同回忆

/细路仔/

孩童都有贪玩的天性,一棵榕树就能让他们玩出多款花样。

好奇大榕树垂下来的气生根,懵懂地问父母“这是不是大榕树的胡须?”,然后总想伸手帮它拔走胡须,踮起脚不够高的话,还会助跑一小段跳高来触碰它。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每年到了春天,榕树长出新的枝芽,贪玩的细路仔爬上树撕芽衣来吃,又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童年味道。

一起手拉手绕着大榕树转圈,在榕树后玩起捉迷藏……榕树底下的那片阴凉,是多少人的童年乐园?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网络

/老街坊/

收工之后趁着余晖或夜色,在江边散步,在似有若无的微风中感受榕树的气息。

三三两两的街坊在榕树头谈天说地,大家聊的话题不会有限制:

大至时事大势,小至柴米油盐;明星名人的八卦趣闻,朋友亲人的生活琐事……只要有人开了头,不愁聊不下去。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可能是榕树头的氛围让人舍不得离开,也可能是榕树下的石凳特别能留住人。

假如榕树有树洞,它大概装下了街坊们最多最厚的生活记录。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网络

/老人家/

盛夏时候坐在榕树头下,带上一把大葵扇不紧不慢地摇着,热气就这样一点一点扇走。

或是和三两老友谈谈棋经或儿孙经;或是开着收音机,听着“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讲古佬口中的另一段人生旅途开始了。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网络

最初的讲古多是live版,讲古佬亲自来到榕树头表演,街坊可以听、可以看,整个古仔仿佛就呈现在眼前。

后来,电台兴起,只要有收音机在哪里都能听到古仔。但街坊们还是觉得,始终在榕树底下听的古仔最原汁原味。

这份滋味说不清是什么,不过只要听过,就能心领神会。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画面能在每时每刻、每寸土地重现上映,所以每当我们走过榕树下,脑海中的回忆都能被重新翻找出来。

就似榕树扎根在羊城,我们与榕树的记忆扎根在脑海。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以榕为名的文化标签

对于广州人来说,榕树不是简单的行道树和观赏植物,它已经成为一个标签,一个代表着广州精神和地方文化的专属标签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多得那六棵在寺内挺立的枝叶繁茂的古榕树,这座古庙才有了苏东坡题的“六榕寺”一名。

就连古寺所在的道路,也因为这几棵老榕树得名“六榕路”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六榕路,广州路名中的榕树文化还有“七株榕。这条小巷当年种有七棵榕树,简单直接地被叫做七株榕。

这里办过古代官学的省试,有体现南方典型建筑风格的楼房。随着城市发展,巷内的榕树或移植或倾倒,这些古榕只剩下七株榕小学内的一棵。

再去到七株榕时,会不会少了点味道?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人民网

培正小学挺立着一棵百年大叶榕,底下的“百年树人”四字,见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长大成人,带着期望踏入新的旅程。

一棵老榕树,凝结了厚重的情怀。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此之外,榕树还会“冠名”在不同的地方。

“榕树头文化节”、“大榕树音乐节”,是艺术文化热爱者聚集一起绽放才华的平台;社区中的“榕树头居民议事会”,来源于街坊邻里在榕树头闲聊商谈的习惯;新型商场K11的设计也融入了榕树元素……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榕树头文化节现场,图片来自大洋网

榕树作为广州文化标签的影响力,显而易见。

广州人的“榕树气质”

榕树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榕厦”

“枝上生根,连绵拂地……如栋柱互相撑抵,望之有若大厦,直者为门,曲者为窗牖,玲珑四达”,老榕树就似一把保护伞,根茎紧紧抓住土地,枝叶形成天然屏障,便是榕厦。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榕厦的庇护下,广州人找到了新的营生可能。

街头巷尾的榕树下是另一种食肆:鸡煲做得风生水起的大排档,直接用树根当餐桌的“屎坑粉”档口,士多老板在榕树底下摆上几张小桌就能卖啤酒田螺……

榕树底下的“露天餐厅”温暖了广州人的胃,也给予了广州人打拼的空间。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世界漫游

榕树朴素低调,就如广州人不爱张扬的性格,坚守本分,默默耕耘(不然你以为有10栋楼的鸭仔饭店老板是开玩笑的?)

“触地生根,独树成林”,广州人立足于广州,最大的优势是“肯捱”,最厚的实力是脚踏实地。曾经不起眼的小人物,经过奋力的打拼,也能找到出头天。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近几年来,榕树的身影越来越少,老城区的榕树因为安全隐患、台风灾害在减少,新城区新种的树却不是我们熟悉的榕树。

即使现在新城区所种的树枝繁叶茂,终归失去了走在老城区路上感受到的榕树气息,找不回对老榕树的情结。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羊城特有的榕树头文化,是老广们的共同回忆,是街坊们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是广州的城市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我们喜爱独特的榕树头文化,也希望这种文化有充足的空间传承下去但愿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榕树都能与广州同呼吸,共繁荣。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

▲图片来自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各位自己友

你所在的地方还能见到多少榕树?

你在榕树底下有过什么回忆?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广州再多高楼,都不如小时候嘅榕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