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关于“人才荒”的讨论频频登上热搜。从科技巨头到初创企业,从金融机构到制造业工厂,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们能找到“匹配的人才”吗?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爆发、混合办公的常态化、年轻一代对工作的重新定义,也在悄然撬动企业的人才战略根基。招聘越来越难,留人越来越贵,组织越来越“慢”——但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人不够”,而是“我们找人的方式已经过时”。

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加速“出海”的当下,人才问题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成为全球化战略的核心变量。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市场中找到“对的人”,不仅考验招聘效率,更考验组织的适应力与前瞻性。

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一场关于“人才”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它没有喧嚣的口号,却正在重塑企业的招聘逻辑、组织结构,甚至领导者的角色认知。这场变革的关键词,不再是“岗位”和“履历”,而是“技能”。

在香港,超过60%的企业高管担心未来的人才缺口;在中国内地,对数字化、AI和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需求正在加速上升。与此同时,AI和自动化正在重塑岗位定义,而年轻一代员工则在呼唤更有意义、更灵活、更具成长性的工作体验。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用工荒”,而是一次系统性的“人才结构性错配”。企业不缺人,缺的是“对的人”。

面对挑战,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转向“技能优先”的招聘策略。LinkedIn(领英)数据显示,这种方式不仅能加快招聘速度,还能打开更广阔、更具多样性的跨境人才池。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种策略的价值尤为突出。数据显示,具备跨文化沟通、AI工具使用、数据分析等复合技能的人才,正在成为企业争夺的核心资源。

对于正在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种转变尤为关键。传统的“本地化招聘”模式正在被打破,企业更倾向于寻找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桥梁型人才”——他们既懂本地市场,也能与总部战略对齐。领英数据显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市场招聘时,优先考虑具备数字技能、远程协作能力和多语言背景的候选人。

这不仅是招聘方式的改变,更是组织思维的重构:从“人找岗位”到“技能找机会”。而在这场变革中,大湾区的角色也在悄然升级。领英表示,大湾区正崛起为全球金融服务和智能制造的新高地。在“中国会议·大湾区2025”上,香港被称为“超级连接器”——连接创新、人才与跨境机会。

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曾在一次公开分享中指出:“我们拼产品、拼技术、拼服务,最后拼的是人才和组织。”这句话道出了当下企业竞争的本质。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技术壁垒,而是能否构建一个具备适应力、学习力和多样性的组织。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也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转型。混合办公、AI工具的普及、员工对“意义感”的追求,正在推动组织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规划”。领英数据显示,49%的中国高管表示正面临“技能断层”挑战,而那些投资于内部流动和员工学习的公司,其员工保留率是其他公司的两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AI技能正在成为晋升的加速器。在中国,熟练掌握AI工具的员工,其晋升率是其他员工的2.1倍,领导层晋升率更是高达2.3倍。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技能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正在重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导力的定义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那些能够将战略语言转化为员工行动的“变革翻译者”型领导者。他们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激发共鸣、推动文化、引导方向。透明、清晰、有温度的沟通,正在成为组织穿越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

与此同时,HR的角色也从“后台支持”走向“战略引擎”。领英数据显示,当前最紧缺的HR技能包括:人才分析、变革管理和战略思维。在一个技能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时代,HR不再是“人事部门”,而是“组织进化的设计师”。他们既要理解业务,也要洞察人性;既要掌握数据,也要引领文化。

这场关于“人才”的变革,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属议题,而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位领导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从技能优先的招聘,到数据驱动的学习,再到以信任为基础的领导力重构,组织正进入一个“以人为本、以数据为证”的新时代。对于正在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人力资源的升级,更是一次组织能力的重塑。未来的企业,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大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最善于激发人的潜能的。而这场变革,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