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七彩人生”阿姨,耳朵听不清,眼睛也不好。她要照顾长期住院的老伴,却仍放不下对摄影的向往。然而修图成了她难以跨越的难关,好几次,她都想放弃,但她没有。

七个月来,每一次她想退缩,总会收到班主任周老师发来的资料——那不仅是一步步细致的操作演示录屏、每月整理好的课程资料,更是一份默默相伴的温暖与支持。“她总说想来广州看我。”周老师的声音温柔,“我们早已不像师生,更像老朋友”。她们在屏幕两端互相倾听生活的琐碎,以心映心。

在兴趣学品牌兴趣岛的课堂里,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发生。这里有一群“不讲课的老师”,他们隐身在屏幕之后,却成为银发学员学路上最温暖的守护者。

“三重守护”:名师、助教、班主任的陪伴闭环

兴趣岛创新推出“三师”服务模式,通过名师授课、助教点评、班主任陪伴答疑,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学支持闭环。名师传授专业知识,助教跟踪学效果、指导技能提升,班主任则负责日常鼓励、情感支持和学督促——三者协同,为中老年学员提供全程陪伴。

尤其在中老年兴趣教育领域,高强度的陪伴与督促已成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少中老年人常遇到数字使用障碍、学动力不足和情感孤独等现实困境,兴趣岛“三师”模式正是从这些痛点出发,将传统单向的知识传授,全面升级为有温度、有反馈的深度学服务。

数据背后,是221次回复和671条点评的付出

这些“不讲课的老师”究竟做了什么?数据显示,仅近三个月,就有班主任单日回复同一学员221条消息。今年8月,一位老师单日点评学员App打卡帖高达671次——相当于每两分钟就要完成一次深度互动。

这些看不见的付出,最终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学成果:兴趣岛学员完课率高达84.8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兴趣岛创始人兼CEO朱峻修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强效果、真快乐、个性化、可信赖’的理念,希望为银龄群体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他强调,为用户设计和提供富有良知和温暖、有效而有厚度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是兴趣岛多年深耕文化服务领域始终不变的初心。

从师生到朋友:“不讲课老师”的温情陪伴故事

有些陪伴的价值,甚至超越了学本身。学员舒馨曾深陷抑郁,每晚失眠,情绪极不稳定,多次想要放弃学。班主任阳老师没有放弃她,在无数个深夜通过电话和文字陪伴,一点点帮她调整练细节,借助音乐的力量,为她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令人欣慰的是,舒馨不仅坚持学完了课程,还在医院复查时发现抑郁状况明显好转。“我们还因同在一个地区,后来成了特别好的朋友。”阳老师说。

这样温情的片段,在兴趣岛的课堂比比皆是。74岁的宋姐因丧偶长期情绪低落,班主任陈老师一次次用视频电话耐心沟通、倾听,帮助她找到情绪的出口和表达方式。最终,宋姐所在的班级实现了93%的完课率,她自己也成了课程的“代言人”,主动鼓励身边同学继续学

这个教师节,致敬所有“不讲课的老师”

教师节临近,我们惯于将鲜花与赞美送给讲台上的传道者。但在线教育时代的课堂中,这群“不讲课的老师”同样以专业、耐心和热情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义,这份无声的陪伴也值得称道。

兴趣岛“三师”服务模式,守护银发族学习梦

兴趣岛学员(左一、右一)向兴趣岛班主任灯灯老师(左二)及教学团队送表扬信、感谢信、锦旗和荣誉奖杯

在科技与老龄化交汇的当下,在线兴趣教育正在经历从内容竞争走向服务竞争的变革。兴趣岛“三师”模式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更为动人的教育真谛:真正的教育,是守护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让学成为一场温暖的相伴。每一位“不讲课的老师”,都在用行动证明:教育的力量,不仅来自于知识的传授,更来自于用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