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浪潮中,大湾区企业正以年均20%的复合增长率拓展海外市场,其全球化进程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迁”。在此背景下,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超级联系人”,其战略价值正经历从地理枢纽向能力枢纽的深刻转型。LinkedIn大中华区负责人Nancy Wang在“超级枢纽共赢未来:香港赋能中期发展新引擎峰会”上的观点引发广泛共鸣:“当76%的香港岗位技能将在五年内迭代,企业的人才战略已从‘选马’进化为‘驯马’——不是寻找现成千里马,而是培育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变形金刚。”这一论断,揭示了香港在大湾区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命题:如何通过人才战略的重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

图片1.png

技能革命:香港的生存时速

LinkedIn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55%的岗位核心技能将在2025年前失效,而香港以76%的技能迭代率领跑亚太。这一数据背后,是香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金融业传统交易员岗位在近年出现减少趋势,量化分析师需求大幅增长;贸易物流业中,熟悉跨境电商合规的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专业服务业里,兼具国际法与内地商业逻辑的复合型人才薪资显著提升。

这种变革速度远超历史经验。Nancy以蒸汽船取代帆船的历史类比指出:“19世纪泰晤士河码头的教训正在重演,但今天的变革速度是指数级的。”伦敦码头工人失业潮历时30年,而当前金融行业分析师等岗位的技能更新周期大幅缩短。香港金管局近年来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相关培训项目通过创新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技能,例如部分项目采用虚拟现实模拟交易场景,帮助参训者更快掌握算法交易等新技能,这种“生存时速”的紧迫感,正推动香港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定义”技能标准。

战略枢纽:香港的双重赋能

香港贸发局数据显示,2020 – 2024年间,经香港出海的內地企业数量增长显著,其海外营收占比平均有所提升。这一增长背后,是香港作为“战略枢纽”的双重赋能:

LinkedIn人才流动指数显示,香港专业人士的跨国流动率较高。这种“全球经验 – 本地实践”的循环机制,使香港成为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孵化器”。部分跨国咨询公司香港办公室的团队中,多数成员拥有跨文化工作经历,他们在为客户设计海外市场进入方案时,往往能结合全球视野与本地洞察,提升方案的成功率。

面对技能革命,企业人才战略正在经历范式转变。Nancy提出的“登山者模型”引发强烈共鸣:硬技能是体能,软技能是地形图,而协作能力则是氧气瓶。这一模型推动企业从“人才狩猎”转向“生态培育”:一些企业开始构建内部培训体系,鼓励员工跨部门学习,提升综合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未来图景:大湾区的能力共同体

站在历史拐点,大湾区企业正探索新的协同模式。香港和内地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合作交流项目,通过跨校课程、联合研究等方式,培养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类毕业生凭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在就业市场上受到跨国企业青睐,在LinkedIn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起薪相对可观。这种教育融合,正在构建大湾区的“能力共同体”。

“未来就绪不是终点,而是持续进化的状态。”Nancy的总结道破本质。当香港中环的金融从业者积极学习新技术,提升数字化能力;当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工人不断掌握新设备操作技能;当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深入研究国际法规标准——这种全方位的能力跃迁,正在重塑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基因。正如香港投资推广署相关负责人曾表达的理念,香港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香港的战略价值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大湾区全球化能力的“操作系统”。其通过制度创新、人才流动、技能重塑构建的“能力生态”,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韧性,更定义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周期中的竞争规则。这种规则的制定权,或许正是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枢纽”跃迁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