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辉。2025年7月6日-7月15日,广州华商学院“红心智行”实践队深入龙川县,对龙川县当地特色展开了一场深度探访。从指尖翻飞的艺术灵韵到精彩绝伦的技艺展示,木偶戏、杂技、铁厂山歌三大特色名片,在实践队员的脚步丈量与细致观察中愈发清晰,共同勾勒出一幅“技艺传情、文脉永续”的立体文化画卷。

木偶戏:丝线牵古今,一偶藏乾坤

黎咀镇由百年粮仓改造而成的木偶剧院里,省级非遗龙川手擎木偶戏正上演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艺人们十指翻飞,丝线游走,木偶舞刀弄枪、俯仰生情,水袖划空声响脆然,一静一动皆有戏。这项传承百年的技艺,融合了雕刻、表演、剧本、舞蹈、音乐等多种要素,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院内,欧洲宫廷木偶的精致华贵、非洲傩戏的粗犷神秘、泉州提线的写意柔美与本地木偶共同陈列,正如剧院负责人骆团长所说:“它们跨越山海在此落脚,一根丝线就是一条文明通道。”

如今,在“百千万工程”指引下,黎咀镇携手高校启动“木偶戏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广州华商学院“红心智行”实践队采集表演图像、整理口述史料、构建非遗数据库,让古老木偶在“新空间”中再生长。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杂技:险中见真章,功夫蕴文脉

龙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公益课堂上,省级非遗龙川杂技正以青春姿态焕发活力。草帽翻飞、空竹生风,一招一式皆有讲究,一抛一接皆是功夫。孩子们轮番登场表演,颠缸、扔帽、空竹……一项项技巧熟练展现,其中结合中华传统神话哪吒形象编排的节目,将民族意象与身体语言、故事表达与技艺技巧高度融合。

这项起源于民间杂耍的技艺,在《雷乡野乘》中早有记载,历经发展形成“刚柔相济、平中求奇”的独特风格。2007年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入选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

龙川杂技团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及中南五省的杂技汇演并获奖,还远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红心智行”突击队深入课堂,在近距离感知中体悟非遗的“活力之美”。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铁厂山歌:声传岁月情,一曲唱乡愁

铁厂山歌是龙川县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在当地流传已久,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曲调质朴悠扬,歌词直白真挚,内容多反映铁厂工人的劳作场景、生活点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铁厂山歌的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可独唱、对唱、合唱,演唱时往往不需要复杂的乐器伴奏,仅凭演唱者的嗓音便能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过去,铁厂的工人们劳作之余,常常以唱山歌来缓解疲劳、抒发情感,那一声声高亢嘹亮的歌声回荡在铁厂的各个角落,成为了铁厂独特的“声音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厂山歌也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但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组织专人对铁厂山歌的曲调、歌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并鼓励民间艺人开展传承活动,在学校、社区等地举办山歌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艺术。广州华商学院“红心智行”实践队也对铁厂山歌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调研,协助记录民间艺人的演唱视频和口述历史,为铁厂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让这一承载着岁月记忆和劳动情怀的歌声能够在新时代继续传唱下去。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龙川风物志:非遗瑰宝共绘乡土新篇

薪火永继:非遗瑰宝照亮乡土振兴路

木偶戏的丝线牵起古今对话,杂技的功夫承载文脉传承,铁厂山歌的旋律唱响岁月深情。这三项特色非遗,是龙川县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脚。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它们既坚守着传统技艺的本真,又在与青年力量的碰撞、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焕发新生。广州华商学院“红心智行”实践队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记录,更是一场对非遗传承的助力。未来,这些扎根乡土的文化瑰宝,将继续以多元姿态讲述龙川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让千年古县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