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爱肤日”到来之际,“我为皮肤健康‘带’言”带状疱疹公益科普落地深圳。此次公益科普围绕带状疱疹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汇聚医疗专家、社区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预防及管理,以期提升公众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使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的理念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同时,公益科普还着重探讨了各地在“医防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以带状疱疹预防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强化“社区-家庭”联动的健康守护,助力中国亿万家庭构建“从外到内”的免疫屏障。

关注皮肤健康,中老年人小心这种“切肤之痛”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抵御外界侵害的第一道生理防线,但与此同时,其自身也面临多种疾病挑战。据统计,中国人群皮肤病患病率高达40-70%,相关健康寿命损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尽管如此,皮肤疾病仍长期面临公众认知不足、防治重视不够的问题。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中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皮肤的抵抗力、适应力退化等原因,成为多种皮肤疾病的高发群体,为公共健康带来挑战。“今年我们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5月25日全国爱肤日的主题是‘关爱银龄肌肤’,即关爱老年人的肌肤健康。作为中老年人高发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应受到格外关注。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疼痛是其最典型的症状,患者通常疼得要命。严重者还可能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更可能持续十年以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京教授说道:“我就遇到一位老人患者,他得了带状疱疹后,出现后神经痛,疼得几个月都抱着胸,晚上睡不着,情绪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家人照看、陪着看诊、治疗,很是辛苦,也加重社会医疗的负担。”

据了解,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病,中国每年的病例数可达600万例。人群普遍存在患带状疱疹的可能性,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王京教授进一步解释道:“50岁以后,我们的抵抗力跟年轻时比明显下降,这时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就有可能大量繁殖,破坏我们的皮肤和神经,导致带状疱疹。总的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有一些疾病也会影响免疫功能,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慢性病,这些人群得带状疱疹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龙尾社康中心主任徐军妮介绍:“社区有很多慢病人群、老年人,如果罹患带状疱疹,很可能加重他们原有的慢性疾病,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风险的增加。因此,慢病人群和老年人更应重视带状疱疹这类疾病的接种预防。”

“带状疱疹最主要的是抗病毒治疗,也会辅助进行理疗、止痛等其它治疗。整体而言,治疗方法有限,且治疗效果欠佳。”王京教授强调,“好在,作为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我们可以主动对其进行预防。而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主要的办法。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而言,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少。”

医防融合多措并举,“深圳力量”提升市民主动健康意识

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指出,对重大健康问题实施早期干预,并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防治原则;《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为带状疱疹等具有“防大于治”属性的疾病指明了应对方向。

在“以防病为中心”的健康策略指导下,提升大众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主动预防意识和接种意愿至关重要。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不断通过切实的健康教育、便捷的医疗服务,使“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理念和行动,惠及更多社区居民。“以带状疱疹为例,从卫健委到我们社康中心,都会不定期开展带状疱疹等疾病科普,通过宣传讲座、义诊、家庭医生群等方式,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徐军妮主任分享道:“同时,我们的全科医生也会在接诊中,向居民普及疫苗知识,还会根据居民的健康状况、需求、本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针对性地给出接种建议。”

徐军妮主任进一步指出:“我们也发现有许多居民对疫苗接种还存在误区,比如觉得自己有慢性病,还能不能再接种疫苗?实际上,大部分慢性病人群都可以接种疫苗,我们全科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接种前,我们也会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适应症和禁忌症等问题回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更有意愿来接种。”

构建全民免疫屏障,需要多方力量共同集结。深圳在医防融合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医防融合的创新实践,例如家庭医生签约、智慧接种、AI辅助服务、10分钟疫苗接种服务圈、600多间各类预防接种门诊、互联网+预防接种平台,成人疫苗处方试点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公众接种疫苗的便利性及可及性,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市民接种体验,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深圳力量”。

徐军妮主任表示,以龙尾社康中心为例,“现在,大部分居民都签约了家庭医生,我们也一直在为居民提供疫苗接种相关的咨询和科学指导,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们疫苗原理,增加他们的接种意愿。希望通过我们‘重在日常’的努力,让更多高风险人群化‘被动’为‘主动’,早预防、早干预,迎接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