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家企业如何用20年时间书写一部“慈善长跑史”,伯恩光学或许是最佳案例。这家扎根粤港澳大湾区36年的玻璃盖板行业龙头,以累计超过4.5亿元的捐赠总额,在救灾、教育、医疗、助残等领域构建起一张跨越地域的“责任网络”。创始人杨建文曾说:“慈善不是财务报表的附属品,而是企业基因的双螺旋。”从输血到造血,从捐赠到赋能,伯恩光学的实践不仅重新定义了企业慈善的边界,更成为观察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演进的一扇窗口。

image.png

教育先行:从“捐钱”到“造链”,重塑人才生态

在伯恩光学的慈善版图中,教育投入占比超过50%,堪称其社会责任实践的“核心引擎”。2015年,伯恩光学向香港城市大学捐赠2亿港币,这一事件成为标志性起点。这笔资金不仅用于创办动物医学院、设立冠名讲座教席,更支持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评价其为“为香港青年教育注入关键力量”。但伯恩光学的教育慈善并未止步于资金投入。其开创的“粤港产教融合”模式,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深度绑定,进行青年实训计划,通过“杨建文青年工业发展培育计划”“VTC优秀企业实习奖学金”等项目,每年为香港学生提供超千个实习岗位,覆盖智能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领域;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微晶玻璃3D热弯成形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苹果Vision Pro等高端产品,实现“论文写在生产线上”;在武汉理工大学设立专项基金,推动玻璃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通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跨域赋能:从“救急”到“治本”,探索可持续公益

如果说教育投入是“谋长远”,那么伯恩光学在救灾与民生领域的实践则展现了“应变力”与“系统思维”的结合。

2010-2013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四川雅安地震等灾害中,伯恩光学累计捐赠超千万元物资;2021年河南洪灾,通过香港中联办捐款1000万港元,成为首批跨区域支援力量;新冠疫情期间,捐赠900万元战略物资,并成立企业联盟,搭建覆盖基层社区的立体防护网。

在深圳、惠州等地,伯恩光学20年累计捐赠8700万元,实施“毛细血管工程”,资助惠东县高潭镇卫生院迁建定向资金300万元,提升偏远地区医疗水平。同时构建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累计吸纳近7000名残障人士就业,提供技能培训、无障碍设施等全周期服务。

image.png

在助力内地农户发展方面,伯恩光学通过香港“小母牛”项目实施“造血式”扶贫,赋能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让内地农户实现自力更生。这种从“救急资金”到“系统赋能”的转变,让慈善真正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伯恩光学的慈善实践之所以具有行业标杆意义,在于其突破传统模式的三大创新,将ESG理念融入管理基因、构建“慈善共同体”、用商业思维做公益。

伯恩光学的20年慈善长跑证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是“成本项”,而是“价值放大器”。其捐赠的4.5亿元,带动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的乘数效应远超账面数字。正如杨建文所言:“实业之本在于惠民,慈善之道贵在恒久。”在湾区这片热土上,伯恩光学用商业向善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中国企业的责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