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抑郁和焦虑正成为侵蚀人们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给无数人的生活蒙上阴影。据 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披露,我国成人抑郁、焦虑检出率分别达到 10.6%和 15.8%,其中不少患者同时遭受这两种疾病的双重困扰。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卫生研究团队勇挑重担,深入探寻抑郁焦虑共病的奥秘,力求为患者找到有效的干预之道。
该团队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结合心理访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广东省的广州、东莞、韶关三市抽取了 6059 名 18 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作为样本。他们精心设计了涵盖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习惯、睡眠状况等多维度的调研问卷,运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焦虑筛查量表(GAD-7)、失眠严重程度问卷(ISI)等标准化工具进行诊断,并引入逻辑回归和XGBoost 模型等机器学习算法深入分析数据,精准识别抑郁焦虑共病的影响因素。
今年 3 月,团队成员前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健康门诊,与共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心理访谈,深入了解患者在确诊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与需求,进一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城市与高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广州地区共病率高达 48.59%,远超韶关的 15.25%。在生活习惯方面,久坐生活方式与睡眠障碍成为关键致病因素,每日静坐超 8 小时的人群患病风险激增 2.6 倍,作息紊乱、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等问题在年轻白领中普遍存在。现代职场文化催生的“静态生存模式”,致使广州等超大城市陷入“高学历-高压力-高患病”的恶性循环,暴露出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权益保护的深层缺失。
同时,研究还揭示了城乡二元割裂现象。经济欠发达地区虽共病率较低,但医疗服务体系薄弱、心理健康认知滞后。珠三角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完善,高强度竞争却加重了心理负荷,陷入“高投入-高消耗”的健康悖论。
研究团队与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提出构建“预防-干预-保障”三级防控体系。在基层防控层面,推广社区定期心理筛查与可穿戴设备动态监测,利用智能技术实现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在干预政策层面,建议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体系,降低公众就医门槛;在技术保障方面,联合卫健部门搭建跨区域数据平台,整合千万级人口健康档案,绘制心理健康风险地图,为精准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该研究通过识别高风险人群和危险因素,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明确方向,有助于提高干预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未来,随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