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人们为何甘愿年复一年地卷入这场集体出游的狂热中呢?
每年到了春节、五一、国庆这些长假之前,朋友圈里总会有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次坚决不出去挤了,就在家躺平!”
然而,现实总是相反。假期的第一天,高速公路上总会出现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长龙,景区人山人海,吃饭排队、住宿难求,甚至机票、酒店的价格翻几倍也难以阻挡人们出游的热情。

▲广州南站,图源网络
这一现象年年重复,仿佛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明知道旅途会充满艰辛,却依然乐此不疲。那么,人们为何甘愿年复一年地卷入这场集体出游的狂热中呢?
不得不走的选择
人们并非真的热爱“人从众”,很多时候只是不由自主。
广州白领李小姐表示:“平时工作很忙,年假根本用不上,只能趁法定假日带着家人出去走走,虽然知道人多,但总觉得呆在家里浪费了宝贵的假期。”
对许多家庭而言,法定假期是唯一可选择的休息时段。年假制度虽早已实施多年,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工作压力、企业氛围等原因很难落地。

▲黄山,图源网络
孩子与父母的假期不统一,更让错峰出游成为奢望。于是,春节、五一、国庆就成了“全民唯一假期”,数以亿计的人群同时出动,拥堵和混乱便在所难免。
出游是一种宣言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旅游背后的社会心理。
人们往往不是为了真正的旅游体验,而是为了借助旅行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向自己和他人宣告:“我掌控了生活,可以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陈先生坦言:“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出游,我如果不出去,感觉就被落下了,甚至有点压力。”

▲汕头,图源网络
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打卡成为旅游必备环节,证明自己拥有“自由”和“能力”进行休闲消费。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以及对于“错过假期就浪费”的恐惧,推动了人们一次次地涌向拥挤的景区。
不出门也很挤
其实,即使选择不出游,待在广州,城里同样也是人山人海。
商业区、餐厅、景点照样拥挤,连想要安静地逛逛街、吃顿饭都成为奢望。

▲网友帖子
况且,连续多天待在家中,许多人也感到浪费时间,难以真正放松身心。
在银行工作的王先生表示:“不出去玩感觉很闷,但出去也是挤,假期根本不知道怎么过才舒服。”

▲网友帖子
大学生小陈也说:“我放假就回家,结果广州到处人挤人,出门吃个饭都要排队,简直太难受了。”
旅游业的畸形繁荣
另一方面,每逢假期出现的“旺丁不旺财”现象,也成了旅游业发展的畸形缩影。
表面看,景区、酒店人气爆满,商家似乎赚翻了。然而高昂的人工成本、接待压力和硬件维护费用,让实际利润变得微薄甚至倒挂。
服务质量的下降又进一步伤害了游客体验,游客抱怨越来越多,下次的消费意愿也越来越低,于是,商家又只能靠进一步提高价格来维持收入,形成恶性循环。

广州老字号餐厅负责人吴经理表示:“假期游客实在太多,我们也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导致游客投诉不断,但成本却降不下来,利润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高。”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高速公路免费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性。

▲深中通道,图源网络
很多人提出,真正给大众回馈和实惠,应当是在平日高速公路免费或降价,以鼓励错峰出行;而长假期间恰恰应该提高收费,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供需,缓解拥堵。
现在的假日免费政策反而鼓励了人们集中出行,加剧了交通堵塞。
怎样走出怪圈
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打破这种“旅游内卷”呢?
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复杂,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的假期可以错峰安排,缓解集中出游的压力。
同时,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也需要改变短期逐利的思维,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标准和体验感受,逐步建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成都,图源网络
当旅游市场摆脱短期利益的驱动,人们的出行也不再受制于法定假日的时候,旅游业才有可能进入真正健康的良性循环。
回归旅行的本质,我们真正渴望的旅行,不应只是一种仪式、一张朋友圈的照片或一次盲目的从众,而应该是一次充满乐趣的体验,一次拓展视野和心灵放松的机会。

▲梧州骑楼城,图源网络
在那个真正的假期到来之前,也许我们还将经历多年的拥堵和抱怨,但重要的是,每一次假期的选择,都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
各位自己友,
你五一假期去旅行了吗,体验如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原创文章,作者:姆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又是一个人从众的五一假期:出不出门都很拥挤》https://www.gznf.net/headlines/145101.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