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村北部,珠江南岸,与黄沙隔岸相对。范围大致北至珠江江岸,南至芳村大道,东至山村路北段,西至小涡、塞坝涌。今有资料称:“1922年辟路时,用石围筑周围池塘,故名。”此说不对,因为在1907年《广东省城内外全图》上,已清楚地标上“石围塘”名。

关于石围塘的得名,民间倒是有个有趣的传说,而且还扯出两个地名,一个叫鹤立滩,一个叫鱼游地。
话说今石围塘、大涡、小涡一带,古代是珠江水域,随着北江、西江的大量流沙聚积,约在明末时成为浅滩,有数百亩之广。清初,南海县有个财主预见到这大片河滩终将成良田,便想霸为己有,于是造了假地契,收买了假证人,说这片地名叫鹤立滩,是祖辈买下的,浅水时鹤能站立的地方都是他的土地;另有一个财主也请人造了一张假地契,收买了假证人,也说是祖上买下此地,地名叫鱼游地,看得清鱼游的河滩都是其家产。两人都告上南海县衙门。县官为了捞钱,明知有诈,却一时说这家有理,一时又说那家有理,结果三年任满,官司不了了之。

石围塘火车站

石围塘火车站

石围塘

石围塘

随着岁月流逝,浅滩渐终成陆,土地肥沃,附近农民便在这里种植水稻,并种出了一种优质稻米。有个无赖想借此做官,便向广州知府密告,说这种米磨开谷壳后,红腰紫带,应作贡品。当地绅士和乡民得知此事后,大感惊怕,因为如果定为贡田,官员来往,将不胜其烦;遇上天灾人祸,贡田失收,甚至会惹来欺君之罪。他们商议后,决定在知府来勘踏之前,把这些稻田改成鱼塘。于是一连几晚,农民们搬运石料,围筑成一个广达数亩的鱼塘,并放上鱼。不久,知府前来,看到的只是一口大鱼塘,并无稻田,召来当地绅士询问,都说历来如此。知府败兴而归,重罚了告密者。石围塘即由此而得名。
石围塘一直是农田地,不为世人关注,直到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人通过广州豪富伍氏,企图购买石围塘这块土地建立夷馆,受到当地乡民反对,只好作罢。石围塘亦因此闻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兴建广三铁路,并在此建石围塘站作始发站,石围塘已广为人知。1927年12月广州暴动时,广三铁路工人组成工人第六联队,与南海、番禺农民自卫军一起,攻占石围塘火车站,并派部分农军入城。石围塘之名可谓家喻户晓。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37年,石围塘军火库发生爆炸,曾引起一场火灾。

大小涡与山村

小涡是一条村名,亦称小涡沙地。在塞坝涌东岸,今芳村大道北侧。北与大涡村相邻。原为河滩,明末建村,因村旁的珠江河段水流湍急,多旋涡,故名(与“大涡”相应)。地名今存,已建为繁华地区。
大涡村在塞坝涌东岸,珠江南岸。南邻小涡村。明末建村,因村旁的珠江河段水流湍急,多旋涡,故名(与“小涡”相应)。地名今存,有石围塘分支铁路线,已建为繁华地区。
山溪村,如今叫山村,明末清初已成村落,开村的确切年份已不可考。
故老相传,这里确曾有一座小山,高不过二三丈,其实是一个墩,因在平坦河边较显眼,乡人故称为山。山上树木婆娑,山下有一小河流过,风景幽雅,故名山溪。清道光年间“双桂堂真本”《大通烟雨图》,在大通寺背也画上一个小山岗,可以为证。清末,小山因划为石围塘火车站范围而被铲去。

今日山村附近

 今日山村附近

清代后期至民国前期的山溪村,在今山村路南段(当时是果树园地)西侧、芳村大道北侧,花地河西岸。村四周有花地河支流水道环绕,村名山溪当由此得。当时村西、村南建至水道的东岸、北岸。民国后期仍如此,仍称山溪村,亦称山村。建国后环村水道成陆,修筑房屋,从此不存。
今芳村大道中的一段即建于当年环村水道的南面水道上,今山村路南段亦部分建于当年环村水道的东面水道上。当年村以北为禾田,今建为石围塘煤场;再往北有一条短短的珠江分支水道,其南段今约为石围塘东街的南段;分支水道西北面是一个大池塘,今约为石围塘西街的东北段。再往北便是珠江。今山村路以东地(今杉栏上街、杉栏下街、幸福里一带),在清代后期至民国前期尚是禾田,只在花地河西岸有一些零散的小屋。
在山村路和花地河之间有一个农贸市场。清代时,已是杨桃的集散市场。建国后,70年代中期该处出现蔬菜摆卖点,1980年搭建成简易农贸市场,现已不存。
消失的还有天都古庙(华光庙)。

天都古庙又称华光庙,在山村正南街,青砖建筑,二十一坑瓦三进,由于一二进之间天井加盖,看去像四进。
本庙建于何时现已无从稽考。据传,华光庙是山村玄坛、金花三庙之一。庙中重修华帝古碑记明确刻有“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季冬重修”字样。清道光十七年为公元1837年,证明这天都古庙至少已有170多年历史(一说建于清代初年)。碑记由顺德举人拣选知县高永思撰,文曰:“山溪(今山村)为清流之所钟,珠海汇流,鹅潭献媚,大通名滘,繁衍成村。”华光帝被当时村民视为保护神,赖之以保境安民,故而重修神庙。
华光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形像十分凶猛,红脸三目,锯齿獠牙,睁眼虬须,右手执金鞭,左手掐灵诀,身披金甲,足踏风火轮,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故民间又叫他三眼华光。为什么又将供奉他的庙称为天都古庙呢?道书说他是道教圣地武当山五百灵宫中的统帅,叫华光元帅,故书为天都古庙。
天都古庙庙额及楹联“法现五通光梓里;恩垂九陌镇山溪”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鲍俊所书。此人乃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书、诗、画俱佳,时人称为三绝。传说天后宫三字很难写得好,粤东新建的天后宫庙额,多出其手笔。
本庙是较为典型的乡村古庙,20世纪80年代尚在,20世纪90年代时为山溪居委办公用房。今已毁圮不存。

南塘村

南塘村在广三铁路南面,秀水东侧,南塘大街一带,包括南福里、梓桥里。清初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前南面有一口大莲塘,故名。地名今存。
芳村地区在清代、民国时是水乡之地,河涌纵横。民间认为天后是水上保护神,北帝是治水之神,故过去芳村地区最多的庙宇是天后庙和北帝庙。北帝庙有些地方又题额为真武庙。每个大的村乡都有这两座庙,只是规模大小不一而已。芳村地区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是中市的北帝庙和南塘的真武庙,前者在芳村大埗头附近,后者在秀水涌东岸,皆得地利,便于水上居民奉祀。
南塘真武庙建于明代。明景泰元年(1450)十月,官军镇压了黄萧养农民军,相传当时南海县佛山乡绅认为这是幸得北帝之助,于是重修北帝庙(今佛山祖庙),各乡村也相仿兴建,南塘真武庙即于此时修建。各处的北帝庙(真武庙)都一样,神像不戴龙冠,不穿靴子。传说是真武帝看到下界洪水泛滥,百姓受灾,急于下凡制服洪水,穿起衣袍,连鞋冠也顾不得穿戴,驾云而下斩妖龙,治服了洪水。民间于是建庙祭祀,塑神像时都免冠赤足,以示永志不忘。

南塘

南塘

南塘真武庙联额有这样一段传说。佛山祖庙灵应祠门前有一副对联:“凤形拥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书法苍劲有力,更令人诧异的是其倒转龙凤乾坤(过去一般都是“龙凤”、“天地”排列的)。南塘真武庙也仿而效之,于是派人专程到佛山请书写佛山祖庙对联的教书先生代书。哪料先生刚好外出,其学生就请来人把纸留下。其中一名学生平时摹仿先生书法颇有功力,一时兴起,一挥而就,写好后一想,这是人家请先生写的,先生回来不好交待,便想去买回宣纸。一出门口正好碰到先生回来,学生只好承认错误。先生一看写好的庙额和对联,大为惊奇,心想自己也不一定写得这样好,便说不必重写了。南塘真武庙庙额和楹联相传就是这样来的。不少识者认为与佛山祖庙之联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庙未知毁于何时。建国后肯定是毁圮不存了。
南塘原来还有座斗母宫,又名斗姥宫、斗姆宫,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海县志》载:“斗姥宫在大通堡秀水南塘村外,嘉庆间乡人暨羽流募建。”(羽流即道士)
南塘斗母宫是道教宫观,占地10多亩,建筑宏伟。正门前有一对雄伟的石狮子,进入宫门有一石牌坊,上书“六合图”。所谓“六合”,一指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淮南子·时则》:“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二指选择良辰吉日,需月建与日辰相合,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为“六合”。道教还把东南西北上下称为“六合”。
斗母宫所供主神是斗母。斗,指北斗众星,道教把斗母作为北斗众星之母,说她有九个儿子,老大勾陈是天王大帝,二子北极星是紫微大帝,其余是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斗七星。斗母的造型是三目四头八臂,三目是两眉之间还有一目,四头是一个头四个面。上身左右各长出四臂共为八臂。除两手合十,其余六手分别拿着日、月、印、铃等法器。今天黄大仙祠内的斗母像便是这样,不知其来历的人还以为是千手观音。
据说南塘斗母宫是清代广州最宏伟的斗母宫。宫内东偏有一座道伦别墅,宫内偏西有一座观星台,清同治《南海县志》载:“(斗母宫)西偏有斗台,同邑谭心翼茂才祈灵列宿,特布金创造。”据传此高台为方形,与海珠区漱珠岗纯阳观观星台相似。

斗姆元君图

斗姆元君图

当地曾流传关于斗母宫石狮子的故事。斗母宫前有一对石狮子,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被认为是镇宫之宝,其中一只石狮子被偷去。为使狮子配对,宫中道长派人到佛山等地选购,买回后才发现石质不相同,成了黑白石狮子,山村黑白石狮子也由此而得名。
清末民初,南塘斗母宫曾改称“关帝庙”、“文武庙”,左右两庑供关公、孔子。日军侵占期间,斗母宫被拆毁。乡人担心宫前这对黑白狮子被日军抢走,连夜把石狮子藏起来,从此再没有人见到它。20世纪60年代修建山村河堤时,在烂砖废瓦中发现了这对石狮子,使它重见天日。现安放在新黄大仙祠供游人观赏。
20世纪90年代时,斗母宫遗址为广州钢琴厂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