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燈之后,銀幕亮起,無數故事與夢幻,帶我經歷不同的人生,穿越無限的可能……你童年回憶里的影院,又和我有什麽不同呢?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觸摸夢的世界

關燈之后,銀幕亮起,無數故事與夢幻,帶我經歷不同的人生,穿越無限的可能……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它不一定要華麗、舒適,靜下心來,便能盡情享受。多年以來,幫襯過的本地影院不下三十間,至今它們有的轉型升級,有的已經消失在時光中……

文化宮

文化宮,是最具時代特色的產物,它是工人階級會議、學習、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而劇場更是文化宮的標配。在員村這種小地方,自然是所有工廠社區的文娛中心,門口更聚集了不少攤販,熱鬧非常。每逢六一兒童節,學校就會派一張小朋友專用的戲票,到文化宮看一個下午的電影,《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鷸蚌相爭》、九色鹿》、《三個和尚》、《葫蘆兄弟》、《黑貓警長》……一部接一部,部部經典!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工人文化宮和機關單位的禮堂,在未有商業院線的年代,包辦了所有電影的放映。

圖片源自網絡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搖頭扇與大板凳

搖頭扇不足為奇,在沒有空調的時代里,所有電影院都會用直徑接近一米的巨型工業壁扇來降溫。坐得遠的觀眾吹不到,坐得近的觀眾又吹到頭暈。風扇的電機聲,也是很大的干擾。但萬一如果有風扇壞了,一場90分鐘的電影,在盛夏下就是一種煎熬。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聯排座椅是我們對電影觀眾席的共識,但原來在相對落後的鄉下,這居然不是標配。古裝片裡面才見得到的大長板凳(廣東人叫轎凳),硬梆梆沒有靠背,十歲的我竟然坐在這個瓦背頂的影院里看完兩個多小時的印度經典《大篷車》。似有還無的風扇和混濁的煙味,也趕不走愛做夢的小孩,那墟日的劇院深深地在回憶里紮下了根…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前座、后座、樓座、包廂

前座一般是前十排左右,在沒有樓座的影院里價格是最便宜的,以前沒有高級的音響,當然不會有什麼「皇帝位」,只是后座能一眼看齊全幕,沒那麼累,貴一點也是值得的。這和近年的IMax、沉浸式體驗概念正好倒過來了。

樓座,和前座相反,要低着頭看,看是看到全幕了,但畫面又小很多,不得已才會選,或者是買不到好位置,不再上映又好想看的話…當然,票價也是個重要的因素。

包廂,以前是達官貴人看真人演出才會坐,看電影其實不太合適。通常在舞台兩側的二層高位置,印象中在某禮堂見過,不過年紀小,記憶很模糊,就不多說了。到了八十年代末,影院紛紛改建,別說包廂,連樓座也越來越少了。

今時今日的影院,多數是舒適的聯排單人沙發,中間的扶手還有專門放飲料的地方。最人性化的是,扶手可以翻起,秒變情侶座,真可謂貼心。而八十年代的聯排觀眾席則多是漆成深棕色的木椅,結實鐵架串成長長一排,一坐一起,活動的部件咯吱聲此起彼落。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結業多年的南關電影院

圖片源自網絡

當年的影院,嚴格來說是影劇院,兼顧了現場演出的功能。今時今日,舞臺演出的息微,有樓座的劇場已經不多了。為了可以同時放映多部不同的電影,通常分割成只有一兩百人的影廳,幾百人同時入場、散場的場面已難再現。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小孩子

小時候看電影對一家人來說是很隆重的事,帶什麼零食入場對小孩來說更是充滿儀式感。十公分見方的舊報紙,捲成甜筒狀,裝上香香的炒瓜子,是我最渴望的美味,但家長又豈會輕易就犯,通常都是以較為“有益”的陳皮、山楂餅打發我…

其實對于小孩來說,一米二以下是不收門票的,這把尺子全憑檢票員的法眼,所以彎著腳混進場的小孩大有人在,更有膽大的隨便跟個大人就進去了。我屬膽小的,不敢做理虧的事,還真未試過。

至今,國內是沒有電影分級制的,即便是國產片,其實也有很多是兒童不宜的。如風靡全國的《少林寺》、《八百羅漢》、沉重震撼的《大清炮隊》、《火燒圓明園》等等,都有不少血腥或形成心理壓力的場面,成為兒時的夢魘。在八十年末,開始有部份電影加上“少兒不宜”的標簽,如《寡婦村》、《黑太陽731》、《銀蛇謀殺案》等。八八年還是初一學生的我,居然在惡心CULT片大王牟敦芾的黑太陽洗禮后活著出來,真是造化了。看來當年電檢更在乎的是癥痔正確,放過了這部徹頭徹尾的三級片。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特供片、內部片

眾所周知,在這個如此有特色的制度下,某些單位、某些人總能有某些常人辦不到的能耐。就算是娛樂,這些超人總有神一樣的抵御力,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一些有腐蝕性的作品。所以,影院偶然會打出“特供片”、“內部片”的名義放映的片子。通常這種片都沒有海報,只會用一張彩紙,用毛筆寫下片名和大概信息。而觀眾抱著獵奇的心態,一樣會欣然購票,因為領導的享受能用錢就買得到,何樂而不為。大概的情況,在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有傳神的再現。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幻燈片

電影開場前,會有像校園的上課鈴一樣的鈴聲,通知觀眾抓緊就座。關燈之后,首先看到的竟然不是電影,而是有舞臺一側墻上,兩米見方的幻燈片投影。

說是幻燈片,其實是幾塊玻璃、或透明膠片,寫上毛筆字,用強光投射到墻上。如:“電影馬上開場、請觀眾就座”、“請勿隨地吐痰、亂扔果皮垃圾”等等。而且還附帶通知功能,如果你的家人在外面找你,在那個沒手機、沒傳呼機的年代,放映員就會寫“某某同志,你老婆在劇場門口等你”之類的字樣。

而這類通知還有一種常見的提示:

走片未到

有時看電影,放著放著片子突然斷了,然後打出“走片未到”的字樣,觀眾一看就會起哄,吹哨子、拍打椅子。過一會兒,電影又繼續了。

因為當時的電影是由拷貝放映的,拷貝的外形是圓形的盤狀,裏面繞了好多膠卷,一部電影有十幾個拷貝。拷貝很貴,不可能做很多份。所以一部電影在全國放映的時候,會先在大城市放映,大城市放完了,再到中小城市去放映。同樣,像員村這樣的郊區,也是要和其它地方共享這個資源。幾個電影院要播放同一部電影,就得把放映時間錯開。這個電影院播完這幾盤拷貝了,就趕緊送到另一個電影院去。有時這中間有什麽事情拖延了一下,就會出現下一個電影院的拷貝放完了,接下來的拷貝還沒送到,電影只好中斷這樣的情況。送拷貝的人騎自行車穿梭于影院之間,辛苦堪比今日的外賣小哥。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電影拷貝的形象相信很多人見過,現在已經是數碼化了,用上了光盤和網絡密鈅,走片未到已不可能出現。

圖片源自網絡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即日電影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售票處通常是個窄小的窗口,有用廣告水粉在膠片上寫字的,也有直接寫在玻璃上的,總之就是讓購票者一目了然。

圖片源自網絡

相信讓你猜一百遍也不可能猜到,我畢業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在影廳放電影。

和多數迷惘的年青人一樣,第一份工作其實完全沒要求,還生怕別人不請自己呢。在一位同學的推薦下,我來到一家小影院,雖然是九十年代中期了,但他們的操作方式基本與八十年代是一樣的。因為兼做美工可以加多一百元的收入(原薪也只有四百),我就開始每天寫即日上映的水牌,掛在售票處的玻璃上。

內容通常是日期、排片時間、票價。而個別推介的,會特別寫:即場  香港動作猛片/美国火爆巨片/XX威龙/诸如此类……短短三个月,也算一完我的影院梦吧。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票房片霸與黃牛黨

現在恐怕只有恒大的主場賽事,巨星的演唱會和IPHONE的發售,才能勞動黃牛的大駕了。而當年幾毛錢的電影片,一樣能引出黃牛黨的出沒。

以前的影院也會出現象航空公司一樣超賣的情況,于是就出現了加位、甚至站位。在過道上站滿、坐滿觀眾的壯觀場面。

《少林寺》,1982年內地公映後,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紀錄。無數觀眾二刷、三刷……黃牛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狠賺了一大筆。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就算今天票房有多少個億的電影,也不可能打破《少林寺》創下的觀影奇跡。

圖片源自網絡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到八十年代后期,錄像機、三槍式投影機、空調機的出現,讓電影院掀起一起變革,錄像帶比拷貝輕便、便宜,影院紛紛加建了帶冷氣的迷你影廳,在制度監管還未健全的幾年里,大膽地放映了不少港臺熱門的影片,而這把火一直燃燒到鐳射電影(LD)、DVD的九十年代,那是後話了。而電影和電影院,是我青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与它结缘,我感到无比的快乐。謹以此文,懷念這幸福的回憶。

 ©Toonboy小世界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電影院,一個觸摸夢的地方

分享生活里的美

要多擴散轉發才有毅力繼續裝B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