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查良镛)先生仙逝,终年94岁。
消息一出,立即引爆了整个社交网络,甚至可以说引爆了整个华人圈。一夜之间,关于金庸先生的生平经历、悼念文章如暴雨骤至,在大家的手机里来回传播。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但在发表的当年轰动一时,更难得的是经历了数十年的时光流逝,作品依然魅力不减,继续为读者所津津乐道,又改变成各种文艺、游戏作品继续传播,可谓滋养了好几代华人的精神世界。
我读武侠小说算是比较迟,到了小学五年级才读到第一部,当时最为流行的并非金庸作品,而是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后来上到初中,才开始读到金庸的作品。一经接触,即惊为天人,手不释卷。那时候没有零花钱买书,只能从同学那里借阅,甚至趁午休时间跑到书店里站着读完。
虽然金庸的小说如今被视为中文文学巨著,但在我们当时,却是家长老师联手查禁的“闲书”,与琼瑶、岑海伦等几位作家的热门作品,都在师长们的大力打击之列。
记得有一次,我向同学借来一部《飞狐外传》。同学借书之时,反复叮嘱此书也是她借来的,两节课之后就要归还。显然,靠下课那几分钟,是不可能把全书读完的,而这样的好书在当时可不是常常能借到。
没办法,武侠小说的吸引力显然比老师讲课要高得多。于是我在课桌上竖起课本,把小说放在抽屉之中,读得神魂出窍,脑子早就随着小说飞到清朝年间,追随胡斐的冒险生涯了。
对于学生这种小动作,经验丰富的老师自然是目光如炬,一眼看穿的。正当我如痴如醉之际,老师已经忽然闪到我的身后,出手如电,一手把抽屉中的小说拿到手中。身手之敏捷,比诸东方不败恐怕也是不遑多让。
眼看小说被没收,我顿时慌了手脚——不是担心被老师批评,而是这书是借来的,被老师没收了就还不了了,我到哪里去变一本出来?
幸好,后来下课之后,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老师看在我学习成绩还不错的份上,把书还了给我,还跟我说下次看书不要这么遮遮掩掩,老师一眼就看穿你啦。
我千恩万谢之后,拿着书走出老师办公室,忽然想起,老师如此说法,言下之意难道是让我以后上课可以公然看小说?
事实证明,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上课看小说这种事是不可能被批准的。后来我在课堂上赶着读的金庸小说,还是被不同的老师没收了几次。当然,像现在学生被没收的手机一样,最后还是能讨回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个历史性的现象。就像当年《红楼梦》、《水浒传》被列为闲书甚至禁书,后来却成为古典文学名著一样,金庸的小说如今被视为华人文学界的丰碑,在我们当年却被视为“影响学习的杂书”,非寒暑假不能读也。
然而,在我当年偷偷读金庸的时候,已经隐隐觉得金庸的作品与其他的“闲书”,有着很大的区别之处。后来我渐渐明白,正是这种区别,让金庸作品从畅销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典。
这种区别,不仅仅来自于金庸先生的才情,我想还来自于时代的力量。
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文笔流畅,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更在于深藏于其中的,对社会的解读,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读《射雕英雄传》,我们能读出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读《神雕侠侣》,我们能读出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读《天龙八部》,我们能读出对民族身份的深刻思考;
读《笑傲江湖》,我们能读出对极权的厌恶,对群氓的鄙视……
这些深藏在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下,发人深省的观念和思考,是金庸先生经历了大时代的大风大浪,见识过人生的悲欢离合,把自己家学渊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方向相碰撞相融合,才能生发而成的。
没有那个波澜壮阔悲喜交集的时代,没有海宁查家的文化滋养,没有香港这个中西交汇的独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金庸这样的作品。
这是金庸作品的伟大之处,也是如今无数网络小说日更万字,却再也不可能诞生另一个金庸的原因所在。
古语有云,人生有三不朽,第一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金庸先生以其文学作品流传后世,滋养一代代华人,斯人虽逝,其精神却堪称不朽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