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珠江河面的阔度竟然有两公里,北岸在如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以南。晋代,惠福路所在还是渡口。唐代,江岸推到上下九、大德路、文明路一带。到了宋末,江岸就推移到现在一德路、万福路一带。到了清代,珠江阔度仍有半公里以上。正因为这样,从前广州人将珠江喻为“海”,还有“大海”(黄埔波罗庙前一段江面)和“小海”(今文昌路一段江面)之分。所以,哪怕如今珠江已变得如此窄,过珠江的地道说法仍是“过海”。

粤岭讲故事||旧时老广过“大海”

最初,“过海”的交通工具称为“横水渡”,这是平民草根常用的舟楫,另外还有四柱大厅艇和沙艇等。横水渡有篷,划桨或摇橹,艇家在艇尾安家,头舱有数条木板,最多可坐十人,收费最为低廉。四柱大厅则是在船身之上用四支柱撑起一个大篷,陈设豪华,行走平稳,属于高端渡船。至于沙艇则是有篷,船身没尖头、两头钝,艇中除了陈设讲究外,还能提供饮食和住宿,船体比起前两者要大。坐沙艇的人,就不仅仅出于“过海”的目的了,还有游玩的目的。当然,沙艇费用很高,不接散客,只提供包艇。这些过渡船艇家都是疍民,水上行走时,一般二人棹摇,一人在后面立起,多数以二人操两橹撑水,有时一人坐前面坐撑一橹,有时前面加坐一人,而加用一支橹。从前人力渡船航线发达,到清代珠江河上有20多条航线。

粤岭讲故事||旧时老广过“大海”

直到19世纪末,机器动力的渡轮出现,早在1908年广州已有渡轮名为“花尾渡”,它是一只烧煤的蒸汽机火轮,再拖行一只无动力的大船,船上载人。之所以称为“花尾渡”,是因为当时为了区别不同主人家的船,被拖行的大船尾部会画上各种色彩图画,这就是所谓的“花尾”了。后来,柴油机取代蒸汽机,之前这种拖轮就慢慢变为单体的轮船。在1921年,广州有了渡轮公司,叫“省河电船过海忠信股份有限公司”。不过蒸汽渡轮亦好,柴油机渡轮也罢,早期的机动渡轮都是木壳的。“铁壳仔”是在1978年开始建造,这样才有了如今退役的214。

粤岭讲故事||旧时老广过“大海”

214向我们告辞了,剩下的217孤独航行两个月后,也会退下来。总觉得旧物更具浪漫主义,然而珠江总要成长,渡轮的变迁还会继续,或者这就是这片“海”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粤岭讲故事||旧时老广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