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广州市海珠区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条名为"素社直街"的街道,不过你千万别"望名生义",这条街道可不是"吃素"的,其得名源于一个与荔枝湾及白云山有关的音乐社团一一"素社"。

下面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易剑泉: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易剑泉

 

    易剑泉(1896-1971),作曲家,广东鹤山人,世居广州,先后就读于广州荷溪小学、南海高等小学、广东礼乐局韶舞讲习所,1913年毕业于广州测量学校。上世纪20年代初旅居北京期间,结识了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并向他们学习京剧;1928年开始担任广东戏剧研究所歌剧部主任、广东省民众教育馆康乐部主任;1931年组建音乐社团"素社"并亲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初,在著名外交家朱兆莘麾下的国民政府外交部交涉处任职,曾作为外交人员代表政府从德国、日本等领事手中收回广州沙面租界,并代表中国政府在接收沙面的公文上签字;1948年移居香港,组建了"正风社",从事民间音乐教学 ,同时积极参与义演筹款活动;1956年随香港文化观光团回国观光,在北京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受到极大鼓舞,遂毅然留在国内;1957年回广州定居,历任广东民间音乐团艺术顾问、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族音乐教研组组长、广东国乐研究会主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他毕生献身于广东音乐创作演奏和音乐教育事业,为广东音乐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是1931年创作的广东音乐名曲《鸟投林》(原名《百鸟归巢》),其他作品有:乐曲《春》《夏》《秋》《冬》《大军启行》《万紫千红》等;曲艺说唱《歌唱三元里》《欧阳海》《焦裕禄》《悼念马口英雄》等。

众所周知,广州西关是粤剧曲艺之乡,也是富人聚居地,易剑泉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文化及消费氛围,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与泮塘乡人梁以忠、番禺石楼人陈文达等组建"庆云"音乐社,对粤乐演奏组合形式进行改革探索。

1931年,广东戏剧研究所停办,易剑泉即出资在荔枝湾畔搭建竹棚为舍,并将其命名为“漪澜堂”,同时与梁以忠等人在此创建日后名震中国乐坛的音乐社团"素社",成员还有陈文达、叶孔昭、黄龙练、刘天一、王文友、紫罗兰等30余人,这些粵乐同道每逢星期六晚举行免费公演的音乐会,吸引了无数观众,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时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程岳威等人都是"素社"的座上客,梅兰芳、严公尚、欧阳予倩等戏剧界名人同"素社"也多有来往,因此,"素社"与"庆云"、"民镜"(设于十八甫"民镜照相馆"内)成为当时广州西关地区三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社团。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1930年代荔枝湾

 

"素社"成立大约两年后,为了扩大雅集规模和改善雅集环境,易剑泉及其妹夫在河南(今海珠区)小港购地建成"太原别墅","素社"从茘枝湾畔迁来此处,经常举办音乐会和诗画琴棋雅集,因此,业绩大增,声誉日隆,"素社"遂成广州一个地名,"素社直街"得名正源于此。

说到"素社",就不能不提民国女影星陈云裳:她原名陈民强,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香港,毕业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年少时经人引荐,成为了易剑泉的弟子,在“素社”她学习了昆曲、京戏、粤剧 、歌舞、书画、骑马、网球等技能,还熟习了国语,为日后进军香港和上海影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连"云裳"一名也是易剑泉专门为她改的,其灵感源自诗仙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当年还有不少人是易剑泉的弟子或得其指导,如:崔凌霄、紫罗兰、红线女,芳艳芬、卫明珠、吴丽雅、苏凤岐、罗品超、谭玉真、陈笑风、陈小茶、靳永棠等。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一代影后陈云裳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下面说说"素社"与白云山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张照片: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左上:1935年7月28日游客在白云山倚云别墅门前留影

 左中:倚云别墅大门

 左下:《白云山游览指南》中展示的倚云别墅全景照片

右上、中:1937年4月20日《晶报 》刊登的广州白云山倚云别墅照片

 

 大家看完之后,可能同我一样如坠云雾、不明就里,那么,我们再来品读以下一书一文中的相关内容,以便"看清"旧时倚云别墅的模样。

1933年广州"青年出版品合作社"出版了《白云山游览指南》一书(何侠著,以下简称"指南"),书中写道:

倚云别墅在山脚聚龙岗边,为素社游息处。所建乃一种瑞士园林式。自去岁(指1932年,笔者注)冬建筑落成后,堂皇富丽,非常壮观。门额曰:"倚云别墅    民国廿一年冬朱兆莘书"。墅之正中悬有一额曰"吾行吾素",为易剑泉书。外门有茶社,伴一联云:山静日长,坐片刻何分尔我;酒温茶热,吃一盏各自东西。

墅中悬一联云:竹径有时风为扫;紫(应为"柴",笔者注)门无事日常关。

墅之左侧有天然池一口,可供游泳之用,额曰"沧浪",为广东省教育厅长谢瀛洲书。池外另有一室,额曰"迎薰",为谢瀛洲书,上有一亭额曰"挹翠",为金曾澄书,柱旁有一联云: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

墅下涧边有池二:一曰"滴云泉",为易剑泉所书;一曰"玉清池",为黄玉麟捐建。用以蓄鱼。墅北涧中有石枕流题曰"山光水色",为伍大光所书,上有曲桥露台,陈椅桌足资休憩。

《指南》中还有《白云山素社游息处约则》以及一众名人为"素社"题写的诗词等内容,因篇幅所限,恕不赘引。

1935年8月上海《太白》杂志第2卷第10期刊登了著名作家、编辑沈起予所撰《游白云山》一文(以下简称"沈文"),文中对倚云别墅的内景作了如是描述:"室内有地毯,有沙发,有富丽的帷幔,壁上除了油画之外,还挂有‘肃静’一类牌示"。1925年第2期上海出版的《孔雀画报》有相关插图,其说明文字为"中国塑像(观音大士在广州第一公园内)"。

顺便一提,1933年5月倚云别墅举办过"广州素社瓶花比赛",易剑泉、陈罗生、冯信卿、高剑父、曾传轺担任评委,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林翼中也到场观赛。这次比赛有40人135件作品参与角逐,其中陈民强(即陈云裳,笔者注)的作品《姐妹花(白婵)》获得了第三名。

陈民强及其参赛作品(《北洋画报》报道)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沈文说倚云别墅"是一个带佛教性的名‘素社’的团体的设立",我倒觉得,"素社"一名应该是表明易剑泉等人的办社初心一一平民化、大众化,即通过弘扬民乐来娱乐大众、惠及大众。不知各位以为然否?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铭记"素社"的历史贡献。

与荔枝湾、白云山有关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