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不少媒体写过书评,而我评论过的书,大部分我都没有看过,有时只是看看内容提要,或者看看前言后语,或者看看网上评论,然后打开电脑,便敲键千言了。反正那本书怎么写,与我怎么评论,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它不会因我的评论而多卖一本,也不会因我的评论而滞销下架。我与那本书的作者,无非是各说各话。他拿他的稿费,我拿我的稿费。

不用读书照样写书评

若干年前,我也曾经很认真的,别人让我评论一本书,我非把这本书读个两三遍,认真揣摸,做好笔记,自以为颇有心得了,才敢开口评论。但后来我发现这完全是多余的,媒体并不需要你这么认真,读者也不需要,你以为要评论一本书,就非得把它从头到尾读个两三遍,反复琢磨,深刻领会,才能开口,那完全是你自作多情。只要你脸皮够厚,也有足够的定力,就完全可以端着一个大学者的架势,向读者推荐你根本没读过的书,也可以天马行空地评论一番。这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不会有人认真去质疑你。

为什么这样呢?当然不是因为我水平够高,也不是我的意见够权威,而是因为没有人把我的意见当一回事。听众都知道我说的是废话,他们也就当废话来听。有一回我和几个朋友讨论文学,他们都在说法国作家杜拉斯,她的作品中译本我也看过不少,但脑筋一时黏线,把她与英国作家伍尔夫搞混了,当我娓娓地评论起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时,我所说的内容,其实都是针对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的,朋友们竟没有听出来,还纷纷点头附和。

后来是我自己发觉了,赶紧刹车。好在朋友们都没发现,所以我也没出冷汗。事后琢磨,为什么我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她们一个是法国作家,一个是英国作家,差别应该很大嘛。想了半天,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法文与英文虽然不同,但我看的都是中译本,杜拉斯写的是汉字,伍尔夫写的也是汉字,这问题就来了,你让我怎么分呢?搞混了情有可原嘛。

不用读书照样写书评

一本正经的书评,直让你看得云里雾里

这事让我明白了一个更大的道理,就是向别人推荐好书,或者写书评,其实真的不用看过原著。没有会在意你的。老一辈的人也许都很认真,李鸿章推荐别人看曾国藩的书,他自己一定先看过;曾国藩推荐别人看陈献章的书,他自己一定先看过;左宗棠推荐别人看程颢的书,他自己一定先看过;王船山推荐别人看朱熹的书,他自己一定先看过——当然,这些人有没有向别人推荐过这些书,我并不知道,也都是我随口胡诌的,谁叫我活在当下呢?现在潮流很兴说“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应该洒脱一点。依我的理解,“洒脱”的定义,就是能够很淡定地高谈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最近一群科盲大谈“引力波”之类。和我差不多,没读过的书,或没读完的书,或没读懂的书,都可以随口向人推荐,还一本正经,郑重其事。

其实,何止是书评?股评也一样啊,什么K线图,什么指数分时走势图,什么市盈率,看那些股评家们,个个口水花喷喷,好像诸葛孔明一样,其实就是玩术语而已,有几个股评家自己在股市发了达的?

还有那些在公园榕树下围成一圈,整天高谈世界大势,预测世界大战,对各种新式武器了如指掌的阿伯们,有几个真正摸过真枪实弹的?

不过也没关系,当它也是一种生活消遣就好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