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公厕是一座城市的脸面”一点都不过分。

你可能没有去过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但绝对光临过街头大大小小的公共厕所。

对本地人来说,公厕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在三急之时图个方便。但对外来者而言,如厕体验的好坏,直接关乎着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与评价。

作为一座爱面子的城市,广州过去六十年在公共厕所的建设上就做过不少文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广州公厕革命史”。

1

建国之初,整个广州仅有旱式公厕100座,如果把时间再倒退个30年,别说公厕,大部分人连家里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

那时候广州人如厕用的还是马桶(真是一个桶),大户人家一房一个,没钱的人全家共用。

古时的粪尿可是珍贵肥料,谁家马桶满了,就会有“傍晚时分倒夜香”的小农户专门去收集处理。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倒夜香”的工人大多为农村妇女,因此也被称为“夜香妇”。为感激城市人提供的有机肥,逢年过节时“夜香妇”都会回赠如芋头、番薯等农产品。| via徐佳

 

这种“填马桶”与“倒夜香”的良性循环持续了千百年,直到五十年代广州长堤边上还能看见不少收集“夜香”的“运粪船”。

但随着化肥工业的崛起,农户对于有机肥的依赖开始减弱,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粪尿供需关系”也发生了改变:郊区农村不再需求人的粪尿,“倒夜香”的职业逐渐消失,城里人马桶中的排泄物不得不“另谋出路”。

后来我们都知道有了化粪池与污水处理系统,但就如上文所言,那时候的广州并没有多少人家里有厕所,公厕也是无水的旱厕,排泄物处理起来并不容易,久而久之,卫生情况就会变得难以描述。

一场关于厕所的大变革迫在眉睫。

 

2

好在广州行动迅速,1958年就建成了72座水冲贮粪池公厕,次年又将剩下的38座旧式旱厕全部改造完成,提前三年实现了旱厕改水厕的计划,并以每年3000元的“建厕资金”去修建公厕,这在那个富豪等于“万元户”的年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公厕是有条不紊地修起来了,一个更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却开始浮现——如厕难。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每天都面临着民工潮及观光客蜂拥而至的巨大压力,数量本就不多的公厕资源难以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

按照当时的广州市常住人口和公厕数量来计算,平均每5763人占有一间公厕,每455人共享一个蹲位,厕所门口排长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成为了广州街头的一道别样风光。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日报市民来信《我们这里屙屎难!》全文 | via 网络

 

70年代末,广州日报刊登了一则“我们这里屙屎实在难!”的市民来信,提到了黄花岗街第三居民区1390多人只能到犀牛尾村的几个厕坑解决三急的窘况;羊城晚报的叶健强老师1991年在广州火车站拍下的女厕“爆棚”画面,也成为了关于广州城市发展历史的经典作品之一。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1991年广州火车站女厕爆棚的画面&作者叶健强的图片描述 | via 公众号叶健强跑街20190530期推文

 

广州要如何解决满足得了吃喝,却满足不了拉撒的问题?市政部门不敢懈怠,每年都几百几百地修建新的公厕来填补缺口。

而修建公厕,也成为了广州市政建设60多年以来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3

大概是从九十年代开始,修建公厕突然就从民生工程被提到了国家形象建设的高度。

当时还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及北京申亚两件大事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外国友人抱着期待,千里迢迢来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可惜所有的美好想象都随着进入公厕的那一刻而彻底幻灭。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国内兴建于八九十年代的简陋公厕内部 | via 网络

 

“人多、简陋、备受煎熬……”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国公厕屡屡成为外国记者的题材,批评过中国公厕问题的境外媒体多达百家,相关文章以万计算。

这些尖锐的批评直接推动了各省市委对于公厕现状的反思,关于“公厕革命”的全民讨论也首次出现在了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上。

这命要怎么革?第一个出台的措施就是把全国旅游线路沿线及景点的公厕给搞体面,并评上星级,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国家形象窗口”。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首座“五星级公厕”—天河立交公厕 | via 羊城派

 

1996年,广州首座“五星级公厕”落户天河立交东北角,其气派甚至惊动了隔壁TVB。次年播出的连续剧《香港人在广州》第二集的尾段就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讲述这座星级厕所的独特之处。

其中黎耀祥在剧中对该厕所的赞美今天看来十分浮夸且有喜感,但“有隔栏、有空调、还有感应水龙头”的天河立交公厕在当时来说却是业界里程碑,标志着广州公厕建设的方向从填补缺口到提升体验的一次大转变。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香港人在广州》剧照 | via 羊城派

 

很快,一批标榜着“新概念”的公厕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广州的街头巷尾。

 

4

也许是建设方对“新概念”有什么误解,又或是太急于求成,千禧年后建成的一批新公厕都闹出过不少的笑话。

比方说2002年市环卫局“要与国际接轨”,决定所有新建的公厕都统一标为“TOILET”,就连男女厕的标注也得换成English。奈何当时上公厕的大多数是不识洋文的国人,这让当年的南方都市报上出现过不少“男子误入女厕”之类的花边新闻。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2002年广州只有英文标注的公共厕所 | via 南方网

 

又如落户在上下九的一座“五星级智能公厕”能够一边方便一边看电视或播VCD,引得不少好奇的市民专程前来过把瘾,但也导致了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市民抱怨连连。

像是这样的星级或智能公厕,广州在01年~03年期间陆续建了一批,造价动辄百万。如何维护与保养?这是个难题。

在广州生活时间足够长的朋友大概都记得以前公厕是要收费的。2002年,《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全市686座公厕以区为单位实行公开招标以承包管理与保养。简单来说,就是“以厕养厕”。

这一招可谓相当高明。虽然撒一泡尿成本只需2~3毛钱,但只要路人足够多,承包公厕的业主月入过千不成问题。同时,业主也面临着评分制度的严厉监管,扣1分要罚500元,一点不敢马虎,厕所卫生搞得那是相当干净,城市“百万公厕”的保养难题也完美解决。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开在公厕里面的小卖部 玻璃上用红字贴着“入厕3角” | via 南方网

 

然而业主不甘心只赚“撒尿屙屎”钱,不出数月,很多公厕就逐渐演变成了小卖部、电话亭、理发铺的大杂烩,甚至在闭业时间成为了流浪汉、瘾君子的栖息场所。

有的公厕业主更是要求市民凭户口簿办月卡,只有附近居民才能凭卡如厕。像一些打工仔,或临时搬迁的住户则只能因为没有“本地户口”而上“贵价厕所”。

这样的“乌烟瘴气”大概持续了5年。2007年3月,广州市物价局宣布全市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失去了利益驱动,公厕环境与管理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2007年广州公厕免费相关报道 | via 信息时报

5

与20年前的北京一样,随后的广州市以2010年的亚运会为契机,再度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厕革命”,催生了一批诸如“微生物公厕”、“移动公厕”等名字高大上,但因为太脏或治安差而没什么人去的新型厕所。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广州街头微生物厕所 | via 广州日报大洋网

 

后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东山荔湾等老城区家家户户都规划了厕所,公厕的数量也在连年增加,市民如厕难的日子已一去不回。如今谈到公厕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不再需要用到“革命”这么沉重的词汇。

但“公厕革命”早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点工程而不得不提了。

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厕所虽小,却是游客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第一印象”,提出“数量充足、卫生文明、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四大要求,取消原来的四五星评级、重新划分1~3A等级等等,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旅游公厕革命;

2018年2月,广州市委也颁布了《广州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市长亲自挂帅担任革命小组组长,把提升公厕的管理水平作为年度十大民生事件之一全力推进。

从此,广州街头出现了一批如厕体验达到历史新高度的高端厕所。

如一抬头就能从玻璃窗欣赏到广州塔的“5A”公厕、运用人脸识别取纸的智能公厕、以及在洗手台周围摆放盆栽的园林景观式公厕……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二沙岛新建成的“5A”公厕 ,号称如厕时抬头就能看见广州塔 | via 南方都市报

 

它们能存活多久不得而知,但这“革命”总是要进行下去的。若在被革掉之前市民能在里头尽情舒畅几回,那它们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伟大使命了。

 

*参考资料

1、南方网-将公厕“革命”进行到底-广东公厕系列专题

2、中国周刊-《厕所革命在中国》

3、金羊网-《广州通过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 市长任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4、广州日报大洋网-《40年看广州┆厕所革命年年有,街坊屙屎不再难》

 互动时间 

你对广州公厕有何感想?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

本期撰文

JASON

一边吃饭一边写推文

广州公厕革命史,“波澜壮阔”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