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四月五日,清明節。連續三天的短假期,開啟各地的祭祀高峰。政府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示,祭祖勿忘防火。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上圖截自《粤東省例新纂》

清代中葉,隨著廣州經濟的不斷繁榮,火災的記錄亦不斷見於文獻。

僅以道光朝(1821-1850年)為例,1822年,著名對外貿易商圈十三行大火,連燒兩日;1845年5月25日(禮拜日),學署前戲棚大火,死亡人數之慘烈,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詳見拙文:九曜坊:當年歌舞酬神悲劇處,今日花市迎春喜慶地

1846年,當時的廣東省政府出臺《粤東省例新纂》,兩廣總督耆英為之序,加強對火災進行事前防範。

在條文中,明確規定廣州城內外,對於公共空間,要“添鑿太平井,井面蓋石,遇有火警,啟汲”;對於私人空間,“仍挨家各設太平水缸、水桶,平時貯水,廣備防護”。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太平,既有“極盛之世”之意,亦有“安寧、平安無事”之意。太平井之名,寄寓遠離凶兆、平安無事,令居民安於太平之樂。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上圖截自 《庚戌南海縣志》

1910年的《庚戌南海縣志》,記及西關太平井的舊事:

會城繁雜,時防回祿,故每街設太平井,遇火警,撬石汲水,以供水龍之用。冬月則淘挖之,習為常。

光緒九年(1883年),西關登龍街淘井,工人甫下井,不能舉動,呼之不應,一工人再縋亦然。最後一老仵作,用蒜子遍塞口耳各竅,始能將已斃之工人拯出。縣委員到驗,以「中毒」二字定案。

時有西人講格致學者,謂此井久鬱,電氣觸之立斃。然各街之井多矣,何以此井獨鬱電?此井之淘亦屢矣,何以此次獨觸電?備誌之,以俟博物之君子。據採訪冊。

登龍街位於十三行附近,現已不存。從《粤東省例新纂》《庚戌南海縣志》如上兩文,我們可以知道,太平井井口蓋有板石,遇有火警需要撬啟。入冬水位下降之時,井底需要清淤,以維持太平井用於消防滅火的正常功能。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歧興直街太平井碑刻,為作者拍攝

時過境遷,太平缸、太平桶,難覓蹤影。

在同福西路歧興直街,鋪有麻石的路面,仍存有相關痕跡,如上圖,石刻五字,皆已缺失文字頂部,但仍可清晰辨認為「太平井在此」。

若參考如上文獻,石板當為太平井的井蓋石,而非鋪路石。

遍尋石刻四周,暫未見有古井痕跡。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賢思街太平井,為作者拍攝

德政中路賢思街,現存有太平井及碑記,暫時所知,為城內現存唯一實物見證。

井口圓形,高於路面,或為後世加建,井靠牆側,立有石碑,突出地面部分刻字為「太平井」,未知埋地部分仍有字否。

本井信息感謝德政路街坊秋阳挽余晖報料。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綜上所知,在城東、西關、河南,均見有太平井舊跡或文獻記載,分佈可謂“遍及城廂內外”。但是,未見載於《廣州古井名泉》。現有僅存於世的太平井舊跡,一者反應古城水井變遷,二者見證清代廣州消防發展。希望政府能多加妥善保護。

歡迎各位告知你所見過的太平井舊跡,一起拉近對舊世界的真實的接近。

 

在香港坐車,多能見到「太平門」之標識,英文譯為Emergency Exit,與「太平井」之「太平」應對緊急情況,一脈相承。

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

香港巴士上的「太平門」,圖自網絡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發現更多有趣廣州掌故,有賴您的支持。太平井保太平│清代廣州消防舊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