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其声讨洋节,不如先呼吁除夕放假……

过去新冠疫情三年,不少会引起公众聚集的活动都取消了,而随着今年疫情防控的放开,很多高级酒店以及大型商场的圣诞亮灯仪式也纷纷恢复。看着挂满灯饰的圣诞树,听着孩子们唱着节日颂歌,还有圣诞老人出场派送礼物,节日气氛一下子就浓烈了起来。

这本来是刺激人们节日消费,促进经济循环的事情,网络上抵制的声音却又如约出现——“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中国遭到西方文化入侵”“坚决抵制洋节”……近年更是呈现越演越烈的趋势。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网友观点

早在2018年,安徽一学校就在升旗仪式上教育学生抵制洋节,称“圣诞是中国人的耻辱”;2021年,香港演员欧阳震华发布了一段视频祝“圣诞节快乐”,却没想到被网友们骂上了热搜;今年,在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一物业公司竟倡议周边商户不过圣诞节,不出售圣诞礼物,不悬挂圣诞装饰……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图源水印

大清都灭亡了一百多年,为什么我们还在争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01

这些节日也是洋节!

在反对过洋节的人看来,非源自中国本土,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的,都可以被称作“洋节”。

这就令“洋节”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部分网友强烈抵制的圣诞节、万圣节,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元旦、劳动节、儿童节也无一不是洋节呢?

我们现在通用的格里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历、公历,正是源自天主教教宗格勒哥里十三世引入的历法,以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而1月1日元旦节,正与公历的计算方式脱不开干系。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五一劳动节的起源更是和西方国家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活动,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决定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六一儿童节设立的初衷,正是为了悼念在二战屠杀“利迪策惨案”和在全世界所有战争中死难的儿童,由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在莫斯科展开会议设立。

另外,父亲节、母亲节都起源于美国,现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不少中国子女也会在这两天向父母表达爱意。

以上提到的这些节日都是典型的洋节,国务院甚至将其中的元旦、劳动节列入法定节假日,那怎么几乎没有人抵制呢?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不说节日,就连周日放假这一方式也是源于西方,“星期日”的概念来自圣经,传说上帝用六天创造人类,第七天的时候累了需要休息。

甚至,现在人们生日时许愿、切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的习俗也并非中国本土,而是来自欧美……

02

宗教节日不可碰?

我们在网络上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不同于其他洋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宗教意味强,中国人更应该抵制。

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圣诞节在西方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世俗气氛越来越浓。

在美国,星巴克等商家为了迎合所有不同信仰的消费者,一度刻意避开“Merry Christmas”的字眼,以“Happy holidays”代替。因为Christmas这个词带有宗教色彩,是短语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图源网络

早在2017年,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就统计发现,宗教在圣诞节庆中的地位明显下降。56%的美国人认为,圣诞节的宗教色彩比过去淡化了许多,但是几乎没有人对此感到困扰。

仅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把圣诞节主要作为一个宗教节日而不只是文化节日来庆祝,这一比例较2013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外,千禧一代比其他成年人更看淡圣诞节的宗教意味。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图源网络

到了中国,圣诞节的宗教色彩更是淡到几乎没有的地步,而是呈现强商业化、强娱乐化的特点。

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以宗教为目的,也不会以宗教的方式庆祝圣诞节——不去教堂参与仪式,不读圣经,不礼拜,他们本身也没有宗教信仰。你若问起年轻人圣诞节的起源和意义,他们大多也是“一知半解”。

圣诞节在中国更多是一种消费性节日,或者说是大家交友聚会、谈恋爱、狂欢的一个理由,餐厅、电影院、商场和商业街才是大多数年轻人过节的去处。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节日的内涵、庆祝方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仅是西方节日,连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如此,关于宗教、农业、宗族的内涵渐渐弱化,大家过节也不再是为了辟邪祈祷、庆贺丰收。

例如古代的中秋节有“祭月”即“祭拜月神”的习俗,而月崇拜是原始宗教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祭月仪式包括陈设、就位、祭月、上香、祭酒、读祝、焚祝文及月光纸、拜月、从献等多个繁琐步骤。至于清明节,就更是一个主要以祭祀祖先为目的的节日。

不过到了现在,“拜月光”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庆祝中秋节的方式更多是赏月、吃饭、与家人团聚。清明节的拜祭仪式也越来越简化。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无论是洋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日的内容与形式愈加现代化,大家过节的主要目的也逐渐转向“寻开心”,又何必上纲上线呢?

 

03

文化自信从何体现?

这边有声音批评中国人过洋节,然而看到外国人过起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大家却是一片叫好,这又是不是一种“双标”呢?

2023年春节期间,数十万民众聚集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今年10月,华盛顿美国华人博物馆举办中秋活动,华人和美国居民一起品尝月饼、制作灯笼……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图源水印

“洋节”进入中国,“中国节”走进西方,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文化碰撞。

甚至,中国人过洋节时衍生出本土化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交融的趋势。例如中国年轻人之间流行在平安夜送苹果,借用了中文寓意平平安安,但在西方的过节传统里并没有与“苹果”相关的习俗。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又例如今年万圣节期间,上海年轻人装扮成各种角色走上街头,其中就包括唐僧、孙悟空、白娘子、法海、财神爷、纣王、妲己等中国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化变成至今的形态,其实是不断与不同文化互相影响和融合的过程,追寻所谓的纯洁性无异于刻舟求剑。如果过个洋节就害怕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被侵蚀与颠覆,也太缺乏文化自信了。

3202年了,还要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

更何况,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并不是鱼和熊掌、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不少网友看来,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下降,是洋节惹的祸。但是就算所有洋节都消失了,中国传统节日就自然能高歌猛进,吸引力剧增吗?我们不能将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中的智慧与责任,一股脑推给洋节。

想要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与其声讨洋节,不如先呼吁把除夕列入法定节假日?

 

各位自己友,

你是怎么看待洋节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